關於本站

網路科技的發達,加上熱血前輩們的教學貢獻,讓筆者終於有機會將自己過去講過的話、做過的事以及生活體驗訴諸於文字、影音呈現。

學習沒有捷徑,每一天都能吸取新知」。

2014年3月31日 星期一

管理者該如何培養「決策力」?


談到決策,大部分的管理教育和訓練,都把重點放在計量和策略層面。這些層面雖然重要,卻會分散我們的注意力,而忽略了一項最重要的事實,那就是:決策的最後關鍵,乃是要由「人」來執行。因此,了解人類的行為,以及行為如何影響決策過程,乃成了重要的基本課題。

做決策不是擲骰子,絕不能靠運氣。你需要的是一套系統化、科學化的方法,學習如何做出較好的決策,而且愈來愈好。只是,很多人對決策這件事心懷恐懼,因為決策與責任是一體的兩面,當你做了決定後,勢必得為它帶來的結果負起責任。

多倫多大學管理學院院長馬丁(Roger Martin)在《別在夾縫中決策》指出,態度決定思考,首先要培養整合思考的五種態度。

1、現存的各種模式不代表事實,只是我們對世界的詮釋。人天生的心智傾向就是以眼前所見為事實,好像在腦袋裡面裝了個預設值,讓容納對立想法的特質還沒有被開啟、就自動關閉了。其實事實並非攤在眼前、一覽無遺。

2、形式問題的矛盾之處,都是可能的著力點,不足為懼。如果有人的看法與你一模一樣,就學不到任何新觀念。一旦承認沒有任何模式可以完全掌握事實,才可能豁然開朗,所有模式都是從某個角度反映事實,把不同模式湊在一起,才有機會組合出更豐富的新模式。

3、現行模式並非完美,一定有更好的解決方案,只是目前尚未出現。看待世界有兩套模式,一套是「自圓其說」,也就是多數人解讀世界的方式,任何其他模式或選項都會被排除。一套是「精益求精」,採取這模式的人會不斷測試目前的最佳資料、推翻目前的信念。推翻不代表失敗,而是進步。

4、我有能力找出更好的解決方案,面對錯綜複雜的狀況,我終究有辦法走出迷霧。經驗是最好的老師,思考的習慣需要訓練。只有透過經驗,不斷練習、分析思考→行動→結果的過程,才能學會技巧,藉此找到更佳模式、處理錯綜複雜之事,並且對自己更有信心。

5、我給自己時間,以創造出更好的解決方案。在所有的態度中,最難的就是要有耐心。培養耐心,同樣也是從經驗中學習獲得。沒有給予自己足夠的時間,就要從不盡人意的結果經驗中學習。

有了反省,經驗才有價值。當我們拒絕把一切視為理所當然,就是給了自己機會,開啟培養對立思考、更佳決策的大門。因此,如何做好決策,絕對是所有經理人必須慎重學習的一門課。

2014年3月27日 星期四

如何讓「產品創新」不再是遙不可及?

                                                         圖片來源: (wan-ifra.org)

最近有機會與一些公司討論「產品創新」相關的教育訓練事宜,從與承辦人的談話過程當中,筆者以為:如果該公司某些觀點沒改變,要實行「創新」,其實會有相當大的難度;以今日台灣產業的現況來看,倘若這些企業一直躊躇不前,無法立即採取「創新」,相信衰敗之日是可以掐指算出的。《天下雜誌》535期「宏碁關鍵一千天」也提及:「…從開除前執行長蘭奇,到董事長王振堂下台,整整944天,宏碁節節敗退。不僅營收幾乎攔腰折半、連續虧損3年,市佔率衰退居PC 五大品牌之冠,從第二跌到第四名…」。

再舉一例,柯達的照相事業曾經是世界翹楚,在1999年時達到高峰103億美元,2001年業績開始下滑到全年營收94億美元,之後有如溜滑梯一般,到2010年,整年營收不到10億美元,但此時柯達的高層還尚未正視到此一問題,那就是:「未來將是數位的天下」。何以會如此呢?

「創新者的弔詭(Innovator’s Paradox)」可以說明此一情形:當公司情況還不錯的時候,也就表示是有能力做出改變(創新)之際,但是公司往往不會在這個時間去執行(創新)。直白一點說,就是通常公司在營運績效大好、打順風牌之時,高層主管滿腦子所想的全是:「業績如何再創新高?」以及「如何應付每日的突發狀況?」,至於下一階段的「產品平台策略」或是所謂的「產品創新」,相形之下就顯得不是那麼重要了;反之,當外界環境不好的時候,公司高層的想法卻轉變成「產品該如何創新?」,但這個時候卻是公司最艱辛的時刻(業績面臨衰退),不僅人力遇缺不補,各項經費也都縮減,更遑論是舉辦教育訓練來提振公司士氣。即使有安排相關訓練,但附加條件都是要特效藥、萬靈丹,最好一劑下去之後,公司的業績就能起死回生、扶搖直上。然而,真的有那麼神奇嗎?

十月底甫來台演講的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曾闡述一個名詞:「成長缺口死亡漩渦」(Growth Gap Death Spiral),指的就是公司為了填補成長缺口而採取的行動(特效藥、萬靈丹),往往沒有縮小缺口,反而導致缺口愈來愈大。

對於公司的高層及產品經理來說,要讓「產品創新」不再是遙不可及,筆者的建議如下:

1. 定期檢視公司的產品組合(Product Portfolio)
2. 隨時觀察技術發展趨勢及市場環境變化
3. 平日就要關注創意、創新的培養,而非等到問題嚴重才要採取行動(溫水煮青蛙)

2014年3月24日 星期一

做產品,靠直覺還是靠數據呢?!


要將「產品經理」的工作做好,對於數字的敏銳及數據的分析(可參考產品經理首部曲:資料蒐集及情報分析),相信是勝任工作的不二法門。可是在市場上,我們也常看到所謂「直覺」性的產品一推出即深受好評,這類產品的創意來源多半是來自於搞技術出身的老板,例如:Asus的變形平板電腦。那麼,產品經理在面對新產開發時,究竟該靠『直覺』還是靠『數據』呢?

筆者以為的「直覺」,可以解釋成「第六感」,更深層一點來說,是必須要對市場及技術擁有極高的敏銳度,才能在關鍵時刻做出決策。但是,市場是現實也是殘酷的,「直覺」並沒法保證產品的銷售成功,很多時候,產品跑太快對於市場成效來說也是一項嚴峻的考驗。例如:筆者朋友的新創公司,成立之初就以「節能在握」作為公司使命,因而發展出與「太陽能」相關的消費性商品(ex:太陽能手電筒),筆者在課堂上曾問過學員兩個問題:一是「該產品是否是個好點子?」多數學員都會點頭;筆者接者再問:「是否會購買此款產品?」大多學員在未詢問價格的情況,紛紛表示「不會」。再如:筆者過去曾開發一款新商品,也是因為當時的市場尚未有類似商品出現,導致反應不如預期,沒想到半年之後,相關產品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頭。真讓人感覺有點時不我與?

所以,如果單看『數據』,相信能源問題是眾所關切的議題,太陽能的相關商品理當成為消費者的選擇才是,但是國內市場似乎與國外不同,所謂「叫好不叫座」就是這個道理;另一方面來說,靠「直覺」的產品,如果得不到消費者的支持,不願意從口袋掏錢出來買,相信再好的創意也是徒勞無功,只好失敗收場。

因此,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對於『數據』的掌握是必須要持續不斷地更新並加以分析,進而從當中解讀出與消費者相關的情報洞察,如果能再加上自身經驗累積的『直覺』(特別是市場混沌不明之時),相信該產品要成功的機會將會大增不少。

2014年3月20日 星期四

如何選擇香港大學EMBA?


前陣子學測成績公布,香港各大學就馬不停蹄祭出優渥的獎助金跨海來台搶人才,有不少優秀學生選擇港大的原因,除了一方面是被獎助金所吸引之外,另一方面則是香港國際化的能見度高,畢業後的含金量自然水漲船高。筆者過去因為工作關係,也曾在香港居住一段時間,就近觀察不難發現,香港在金融、服務業的發展的確是有目共睹,對於未來切入中國大陸市場就業,香港無疑是一塊最佳跳板。這也是為何有許多台灣學子選擇香港的大學就讀的原因。

對於企業人士的進修來說,最佳的選擇就是在當地去讀EMBA,不過,現在的趨勢已因應國際化及市場變遷的快速,許多人士已開始選擇就讀跨區聯合招生的EMBA,如:台大與復旦EMBA,或是有特色的EMBA,如:中歐商學院EMBA,當然,香港大學的EMBA也是赫赫有名的院校。以下是筆者歸納香港三間大學所設立的EMBA(中英文教學),提供有志者參考:

1、 香港科技大學 EMBA 中英雙語班

(計畫收生 50-60 人,平均年齡高於40歲)

香港科技大學建校至今只有20幾年,可最近發展得非常快,很多人以前都沒怎麼聽過他的名字,怎麼突然跑到亞洲第一去了?的確,香港科技大學一直很強調國際化,其國際化視野可以說是亞洲最好的,而且他的英文EMBA班,還是全世界第一的;不過,他也有個問題,就是國際化視野雖好,但是未必適合鄰近其他國家的經濟現狀;同時,也是因為它過於強調國際視野,所以沒有充足的華人師資,也導致了他的EMBA課程是中英雙語的課程有點不中不西,很大一部分課程是配合翻譯授課。乍看之下似乎沒甚麼,但是如果實際聽課,部分學員就知道痛苦了,據部分學員回饋,中英雙語授課,就和聽國際新聞發佈會差不多,一段英文一段中文,4天連續上課,不睏死都累死。筆者建議如果要拓展國際市場,應該首選香港科技大學。

總體評分:★★★☆☆

2、 香港中文大學EMBA 中文班

(計畫收生 45-55人,平均年齡高於37歲)

香港中文大學是香港的老牌名校,學術嚴謹,也是亞洲區首創EMBA課程的高校,而她的英文EMBA課程常年位居世界前幾位。不過,中文大學這幾年排名下跌的非常厲害,年年往下掉,好像步入熊市一般!不過,不認真學習的同學可要注意了,香港的學校可是非常非常嚴格的,尤其香港中文大學,大家看清楚招生簡章,如果分數達不到“良”,會被勒令退學!和台灣或中國大陸EMBA不一樣,香港中文大學的EMBA可是要老老實實的學習,讀書,考試的,而且據聞香港中文大學有最嚴格的作業抄襲系統來辨別你的作業是否抄襲,一旦發現,也是勒令退學!這也是研究型大學的一個特點!據說畢業率不到50%,可能很多人根本沒有注意到這些,就匆匆報名,以為交了錢就可以畢業拿到證書,其實中文大學就是最難畢業的,沒法畢業的概率達50%。如果沒有太多時間放在學習上的,建議要三思。不過,香港中文的校友圈是三所香港大學中最大的,畢竟是歷史悠久。

總體評分:★★★★☆

3、 香港城市大學EMBA中文班

(計畫收生30-40人,平均年齡高於35歲)


香港城市大學最近也是非常熱門,在大陸高考招生裡面拼命搶北大清華的學生,北京的高考生為進城市大學也擠爆了頭;而最近的排名正好和中文大學相反,年年往上漲,有超越中文大學的勢頭。城大EMBA收人數相對比較合理,30-40人,屬於小班教學。對比科大中大,城大的課程偏向實用性,因為城市大學是一所綜合型大學,綜合型大學強調專業教育,而研究型大學通常強調理論基礎培養; 據說城市大學的教科書是全中國大陸更新得最快的,因為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其課程實用度,與時俱進;同時,由於城市大學位於香港商業中心地帶,有著世界一流的商業環境,所以有人戲稱:如果喜歡去香港的,最好選香港城市大學,因為那裡是商業中心,在那裡逛一遍基本滿足你所有消費願望。

總體評分:★★★★☆

總結:香港的三所提供EMBA中文授課的大學都是世界頂級學府,各有特色;要選擇香港大學的申請人應該充分考慮自己的需求去選擇。隨著越來越多企業赴港上市、越來越多企業開始步入國際化歷程,相信香港的EMBA教育只會越來越難申請,因為香港的大學都是重質不重量的,有意報讀的還是得儘早申請。

2014年3月17日 星期一

【第二期】設計思考與產品創新Workshop

本期學員的一大特色就是沒有來自資通訊製造業或代工背景產業,服務業、非營利組織、學校、創業主…等。如同過往,學員一開始都界於「似懂非懂」的階段,對於課堂上老師所使用的案例,更是有如「鴨子聽雷」…還有學員希望老師更換案例…

不過,這一切在後續的課程進行當中,學員們的表現有如「倒吃甘蔗、漸入佳境」,除了在工具表單操作演練日趨熟練之外,更完成了「唱作俱佳、精彩萬分」的簡報…

其實,在新產品開發的前期就是屬於「Fuzzy Front End(模糊的前端)」,對應到學員一開始對於案例的訊息不熟悉、不完整、缺乏結構性…等,可說是「不謀而合」。看到學員們最終的產品原型(Prototype)產出,也再次印證了課程兼具理論與實務的應用,「產品創新」不再僅僅只是口號而已!!!

2014年3月14日 星期五

成功創業公司CEO的「九陰真經」

本文內容取材於<pmbaike>,紅字粗體為筆者觀點


1. 擅長於招聘和解雇人才。無論何時你發現一個了不起的CEO,你都會發現他很擅長招攬人才。這就是說,他長於向別人兜售他的夢想,尤其是在他的公司顯得不那麼出眾或看起來很有風險的時候。但是,有些CEO擅長招聘人才,卻不擅長於解雇人才。無論發生什麼事情,他們都不會去解雇員工,結果導致公司利益受到牽連。

過去筆者就曾碰過非常擅於挖掘人才的CEO,除了得去編織公司未來的夢想及「錢」景之外,還必須消除該員可能面臨到的風險與不安(如:公司未來發展…),然後順利將人才網羅進來。不過,一旦碰到公司在經營上碰到經營危機,需要調整人力時,他們馬上陷於兩難,一方面是該員曾經是他們力邀的大將,如果隨即要其「走路」,似乎有些不盡人情,也違反了當初給予的承諾;另一方面是如果此舉成為常態,這些CEO要如何再去說服好人才的加入呢?

2. 打造文化而不是只是公司。很多出色的CEO,例如賣鞋網站Zappos的謝家華(Tony Hsieh),都會打造出優秀的企業文化,讓每個員工都充滿使命感。這讓他們在眾多創業公司中脫穎而出。

求職者要知道:創業CEO所需要的人才,先決要件就是要能認同公司文化,如果只是為了一份工作而工作,千萬別嘗試新創公司。

3. 傾聽和行動。很多CEO都想告訴你他們正在做什麼。但是,最棒的CEO往往會認真傾聽人們的回饋資訊,然後採取相應的行動,甚至表揚提出寶貴意見的人。電子雜誌應用Flipboard的CEO邁克-馬庫(Mike McCue)就曾公開聲稱,我對他們產品的幾項重要功能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筆者過去也提及,新產品失敗的主因往往與高層主管的決策脫離不了干係,原因就在於--「CEO是距離消費者最遠的那個人」。新創公司初期肯定不會有龐大的組織架構,CEO的創業理念如何能落實就端賴於對目標客戶的掌握有多少而定。

4. 堅韌不拔。旅行房屋租賃公司AirBnB花了1000個日子才走上正軌。想一想,如果他們在第999天放棄會怎樣?最出色的CEO往往會全力以赴,即使在最灰暗的日子裡也能夠勇往直前。

創業本質上來說是非常孤獨的,初期不會有很多人支持你的理念及偉大計畫,筆者經常說創業為艱的「艱」字應該改為「堅」持或「堅」定的堅,因為創業必定艱辛,但能堅持走下去實屬不易。

5. 富有遠見。這世界上不乏優秀的CEO,但是,如果你沒有能力打造出對人們非常重要的產品來,那麼沒有人會記得你的名字。你能找出辦法讓穿戴式裝置創造數十億美元的營收嗎?有些CEO確實可以做到。他們往往會推出驚豔的新產品。

筆者常形容台灣多數的CEO是一直處於保「位」戰的情況,深怕一個錯誤會讓自己失掉大位,每一步都是如履薄冰,久而久之就會傾向馬上有效的短期獲利策略,而忽略公司應該要有能維持長期競爭優勢的策略意圖。

6. 保持專注。一位曾為蘋果創始人賈伯斯(Steve Jobs)打工的朋友對我說,賈伯斯的一個與眾不同之處在於,他會讓自己的團隊心無旁騖地專注於他們的項目,直到項目徹底完成。

甚麼是完美?將一件事情專注做到極致,就是完美。偏偏有些CEO在本業尚未站穩腳步之時,就希望跨業經營,多角化發展,一旦週轉不靈,結果就是兵敗如山倒,也壓垮本業。

7. 會講故事。偉大的CEO往往觀點明晰,話語簡潔,談吐不凡。他的話往往會被別人引用。很多CEO並不擅長於講故事,但最棒的CEO卻深諳此道。CEO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講述公司的故事。能夠生動有趣地講述公司和產品的故事,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能力。

公司的CEO除了是公司最重要的門面之外,也扮演「傳教士」的角色,不斷地闡述公司的核心價值。蘋果產品賣的好,賈伯斯絕對居功厥偉。

8. 懂得消費者心理。最出色的CEO能夠深刻地理解消費者想要什麼,並意識到公司何時正在做出不受消費者歡迎的選擇。

漠視或輕忽消費者,就表示公司的核心價值與他們已經漸行漸遠,自然產品也就沒法得到他們的認同。

9. 善於說服別人。CEO必須面對各種相互衝突的利益群體。消費者想要的東西,投資者們未必喜歡。因此,出色的CEO往往能夠成功說服別人一起行動,甚至改變別人的觀點。

CEO的角色位高權重,是一個扮演解決問題及溝通整合的重要媒介,如果能夠領導團隊達成企業目標,那就是一位成功的CEO。

創業公司CEO的「九陰真經」,您修到第幾層了?

2014年3月13日 星期四

FACEBOOK產品設計總監的10條管理箴言

以下內容轉載自<inside>,紅色粗字為筆者心得。

本文翻譯自 Facebook 產品設計主管(director of product design)Julie Zhuo 所寫的 〈 A Manager's Manifesto(一位管理者的宣言) 〉。她曾參與過許多 Facebook 的專案開發,也和後來成為 Path 創辦人的 Dave Morin 合作過。本文她與大家分享了自己管理產品設計團隊的經驗。

10. 永遠記得,做出決定前要先綜觀全局。

古語有云:「三思而後行」、「謀定而後動」,對於新產品開發來說,產品經理的任何一項決定,即使再細微,都有可能影響整個流程的進行及產出。

9. 否定別人跟切換開關一樣容易。但你最好拼死抵抗這種衝動,因為你也曾經做過蠢事。你做過爛決定,然後學習、成長,別人也一樣。

在新產品開發初期,當團隊需要更多有創意的點子時,往往會遭到高層以「這個不可能…那個不可行…」而加以否定。根據筆者過去的經驗,通常職位愈高,愈容易有這種「大頭症」的症狀出現,完全忘了自己當初也是個「過來人」。

8. 掃地、擦桌、關燈。哪裡有漏洞要補就去補——即便那很瑣碎、沒人會注意。你必須做這些事去造福你的產品、你的公司,以及所有你們團隊共同打造的,令眾人驚艷、神奇的事物。

這點對於多數產品經理來說,應該是家常便飯,為了新產品能如期上市,你必須去填補團隊當中可能的缺口(如:成員請假、異動、離職…),即使是無心之過,也必須要想辦法加以彌補。

7. 你無法做所有的事。閉上眼睛,向後仰倒,學會信任。

新產品團隊既然是跨功能(Cross-functional),產品經理要學習如何信任團隊成員,當然也不是盲目地相信,必須還要有一套管理機制才行。

6. 顯然有某種更為有效的方法能處理你正在做的事。是什麼呢?在每天回家的路上反覆思考吧。

要讓新產品流程能夠順利進行,唯有持續不斷地針對流程大小事加以改善、創新。對產品經理來說,不僅要做到Do the right thing,更要做到Do the right thing right。

5. 找出總是在依賴你的人,想想要怎麼做才能協助他們,讓他們自力更生。或許你覺得當個壟斷市場的鮭魚供應商很重要,但如果小鎮的所有人都學會捕魚,便能將你解放出來去做別的事。像是學習種小麥,或是如何馴服那些可愛的小狼。

對產品經理來說,要懂得如何「授權」。過去常見到的情況是團隊成員僅是依賴PM發聲而做事,因為「多做多錯,少做少錯」,最後造成的結果就是成員缺乏學習力也缺少獨立思考的能力。

4. 別說任何對當下討論沒有貢獻的話。你的聲音並非悠揚到絕對必須被聽見。

切記在所主持的會議當中,不要偏離主題太多,也不要恣意妄加評論。對產品經理來說,如何在適切的場合發表意見及下決策,都考驗產品經理的智慧。

3. 做得出最好的決定比不上處在得以確保做出更多最佳決定的流程。

如前所述,產品經理的任何決策必須考慮「點、線、面」,以及新產品流程的最佳化。

2. 就像你經常發表意見那樣,多說感謝和鼓勵的話語。

對產品經理來說,如何讓團隊的能量保持充沛,是新產品能否邁向成功的重要關鍵之一。過去筆者曾負責一項持續兩年多的新產品開發專案,團隊成員幾乎每天都在做著Try and Error的工作,過程當中失敗的機率肯定比成功的高,這時適時的鼓勵及讚許就成了筆者當時最重要的工作項目。

1. 最重要的是:永遠要掃除障礙物。那怕只是玩玩手指、看看窗外的雲,也別讓你那愚蠢、幼稚的自我阻礙團隊前進的腳步。

在新產品流程當中,“Automatic Go”是個很重要的原則,意思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讓流程能夠往前邁進。過去常見的情況就是「卡關」,因而影響新產品的進程。



這是我自己的信條,也許會因為我的工作(管理設計師)、我任職的公司(Facebook),以及我受到許多有才華的人留下的印記影響而有所偏頗。我並不是要求說每天都要把這些事做好,但這些是每天早晨迎接我的聲音,是每天晚上縈繞在我耳邊的低語,是我偶爾瞥見、炫燦理想的朦朧輪廓。這是我的願景,我的宣言。

2014年3月10日 星期一

全球精英商學院MBA畢業生薪水飆升


根據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2014年全球MBA排行榜的資料顯示,過去5年裡儘管全球經濟下滑,但全球精英商學院的MBA畢業生的薪水仍一路飛漲。

從全球MBA課程百強的學生來看,那些2008年和2009年衰退開始時入學,2010年經濟衰退最嚴重時期畢業的MBA研究生,其薪水在5年內翻了一倍。相比之下,北美和歐洲的許多經理人實際上薪資未變。

約94%的畢業生對英國《金融時報》的調查表示,他們的薪水漲幅已達到了他們入學MBA課程時的預期。

兩所頂級學校的2010屆MBA畢業生在畢業3年後的收入最高。史丹佛大學商學院的畢業生拔得頭籌,他們過去3年的年均薪水為18.2萬美元。哈佛商學院畢業生則為17.6萬美元——儘管他們的母校位列MBA排行榜第一。

儘管相當可觀,但如今的薪水漲幅遠不如20世紀90年代中期的繁榮時期。當時美國一流學校的MBA研究生的薪水在5年期間達到之前水準的3倍。其中許多人後來成為世界頂級公司的領導者。

對英國《金融時報》全球500強企業的分析顯示,世界頂級公司的高管中30%念過MBA。而在美國公司裡,該資料更是接近50%。但這種不受經濟衰退影響的薪資需要昂貴的投資。MBA百強學校中,有24所的學費在10萬美元以上,生活費另算,而且還有一到兩年的薪水空白期。

反觀中國大陸的MBA學位則較為稀缺,其畢業生的薪水漲幅遠高於他們的歐美同學。英國《金融時報》2014年商學院排名中有4所中國大陸學校,2008年入學的畢業生到2013年10月FT進行此項調查時,薪資增幅接近160%。

附記:為編製2014年MBA排行榜,英國《金融時報》調查了來自153所商學院的2.3萬名畢業生。超過1萬名MBA畢業生完成了這項調查,回覆率為47%。

2014年3月5日 星期三

2013中國大陸EMBA排名(TOP 20)


1、清華大學
11、中山大學
2、北京大學
12、南京大學
3、中歐商學院
13、南開大學
4、上海交大
14、武漢大學
5、復旦大學
15、上海財經大學
6、廈門大學
16、電子科技大學
7、浙江大學
17、同濟大學
8、人民大學
18、西安交通大學
9、對外經貿大學
19、華中科技大學
10、長江商學院
20、大連理工大學
(表: 2013中國大陸EMBA排名)

清華大學EMBA已連續四次蟬聯榜首,面對行業變化,清華大學EMBA也備感壓力,但總體實力保持住了領先優勢,榜首位置難以撼動。經歷過高層動盪的北大光華,其EMBA改革也初顯成效,首次取代中歐EMBA,躍升至第二名。中歐EMBA本年度屈居第三位。

在本年度的調查顯示,報考年齡和職位在下降,多數已下降到三十七、八歲上下,但從前三位來看,還是保持住年的水準,北大光華EMBA 2013年平均年齡40歲,中歐EMBA平均年齡40.5歲。清華大學EMBA和往屆一樣,獲得了課程、教學管理、校友網路等多個單項第一,過去兩年中,相繼成立廣州、上海、深圳辦公室,增強對珠三角和長 三角的招生力度。2014年初,推出全新課程體系:天地人通。"天"是指企業的宏觀經營環境;"地"是指企業經營管理之道;"人"是指領導者的領導力;"通"要 達到的境界是"會通"。以及清華探究,到各大實驗室觀摩,聆聽院士授課。且值得一提的是,清華大學EMBA在國內首次使用了iPad教學應用,建立 iEMBA的移動互聯網教學手段,並打造深度互動的清華EMBA社區。

第4名至第10名,除了長江EMBA大幅下滑,其他商學院EMBA項目均有不同程度提升,而且彼此的差異化越來越明顯。

上海交大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EMBA在過去兩年中,推出了新版課程體系,突出整合性、實戰型和模組化,領導力貫徹整個培養過程。課程創新一直是上海交大安泰EMBA的長項,新開闢的課程,如開始時的《領導力初評與拓展計畫》,結束時的《領導力反思與發展計畫》。包括整合專案《公司盈利模式》、《公司績效提升》等,獲得了學生好評,師資方面也有大的提升,多位本校培養的教授走進EMBA課堂。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EMBA緊隨上海交大安泰,上升至第五位。廈門大學管理學院EMBA升至第六位,是華南沿海唯一入選前十的項目,其在教學創新、國際化開拓、校友網路建設上,進步快速,並獲得了學員滿意度單項第一。浙江大學管理學院EMBA和人民大學商學院EMBA,兩所南北呼應的名校並列第七位。浙大EMBA在特色化辦學和國際化方面,在國內EMBA行業都具有引領性,人大EMBA則在CMPM(Chinese Masters in Practicing Management)教學模式創新方面,逐漸摸索出一條特色之路。排在第九位的對外經貿大學國際商學院EMBA比上屆排行提升了一位,近幾年,其在細分 領域的拓展效果顯著,開辦了導演班、資本運作,抓住了細分市場的機會,整體品牌得以快速提升。

排在第十位的長江EMBA,本年度排行下滑較為明顯。目前,長江EMBA學費為68.8萬元人民幣,為所有項目中最高,但其口碑和品牌,近年由於幾起"企業家事件",下滑非常明顯,導致外界對整個EMBA行業有所偏見,也引起業內同行褒貶不一的評價。

本年度的第11名至第20名的排名分別為,中山大學EMBA、南京大學商學院EMBA、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EMBA、武漢大學商學院EMBA、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EMBA、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EMBA、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EMBA、西安交通大學管 理學院EMBA、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EMBA 和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EMBA。

雖然像清華經管EMBA這些傳統強校,已在上海、廣州和深圳建立的辦公室,但國內幾個主要的區域市場,依然被地方強校所把控,它們除了擁有地方 品牌優勢,還具備價格優勢。中山大學EMBA本年度下降了一名,南京大學商學院EMBA提升了一個名次,位列第12。南開大學國際商學院EMBA由於招生 不理想而下滑了一個名次。武漢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EMBA今年維持住往年水準,依然是14位。

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EMBA和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EMBA,均有一個名次的上升,分列第15和16位。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EMBA 和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EMBA,分別下滑一個名次,分列第17和18位。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EMBA 和大連理工大學管理學院EMBA,本年的排名位置對調,前者上升一名,後者回降一名。

整個EMBA經過10年發展,格局已基本穩定,兩極分化也日漸明顯,傳統綜合強校依然有全國範圍的品牌號召力,地方強校也穩穩保持本地市場,並適時向外拓展。總體而言,第二個十年,各校都將面臨巨大挑戰,來自網路結構變化、學員需求變化,以及由此帶來的課程設置、教學模式的革新。這將是所有EMBA課程在未來幾年要面臨的新課題和新機會。

2014年3月4日 星期二

產品經理該如何避免產品「好過頭」?

相信多數朋友在購買產品時,特別是生活百貨或3C商品時,除了在網上搜尋評價之外,該產品的「性價比」、「獨規」…等字眼將是決定最後是否購買的關鍵字。因此,這些大廠的產品經理無不將市場上競爭對手的產品拿來「超級比一比」,看看誰的「性價比」最高,亦或是只有我們才有的「獨規」,讓消費者在選購前能一目瞭然,自然大大提升購買率。萬一,要是產品打不過別人,價格上又沒優勢時,該怎辦呢?「優規」(價格更低、「功能」更多)就成了混淆消費者購買動機的最佳利器了。

舉例來說,筆者過去購買過至少四種不同廠牌的筆電,由於都是採用WINTEL的架構,各大廠除了在硬體規格上做出差異化(如:USB數量…)之外,內建的軟體(如:備份軟體…)常常會成為各品牌筆電行銷宣傳的優勢,更有甚者,還加上一些THIRD PARTY的軟體,來提升所謂產品的「差異化」(不論消費者是否需要)。不過,筆者在使用這些軟體的心得卻是:開機變慢、相容性差、常出現ERROR…等。於是乎,每買一次的心得就是:「下次不買這牌子,換xx牌應該好很多」。

再舉一例,智慧手機已成科技大廠兵家必爭之地,尤其同樣採用 Android 系統的品牌,為了凸顯自身特色,大多會花盡心思設計「有用」的功能。誠如《Engadget》專欄作家 Ross Rubin 所言,Samsung獨家的「Group Play」功能。它可以讓使用者集合 4 支 Galaxy 智慧手機,製造環場音效。此外,還有 Multi-View 功能,讓 4 台  Galaxy Notes 並列,組成小小的電視牆。

相較之下,Rubin 認為,摩拉羅拉 (Motorola) 在被 Google 收購 1 年多後,推出了 Moto X,就很努力改善使用者的體驗。首先,他希望有 Android 手機的感覺,外觀上很接近 Nexus 手機。此外,也增加了一些與眾不同的設計,像是螢幕關閉時仍能顯示通知、或是翻轉手腕轉為相機功能,又像是用語音就可以進入 Google Now,都頗具特色。

小米手機之所以能在智慧型手機市場闖出一片天,在於其以幾乎是各大廠同規格手機一半的價格搶市,但數量僅限於少量預購,由於高規格與相對平價,幾乎每次開放預購都是秒殺。其性能一直公司主要的宣傳點,產品的外觀設計也得到了許多用戶的認可,但推動小米手機業務不斷攀升的核心則是小米的軟體和在線內容,小米和其他手機廠商最重要的區別就是重視軟體平台的建設,除了研發手機外,還定製作業系統、開發App、售賣各種配件,為消費者打造全方面的用戶體驗,一兩款產品的熱銷帶來了提升了公司線上和線下產品的銷售。



產品經理要注意的是:從公司的角度來看,所謂的「優規」、「獨規」,真的是消費者所需要或想要的嗎?是不是有些「好過頭」了呢?反之,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您真的需要這些「功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