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站

網路科技的發達,加上熱血前輩們的教學貢獻,讓筆者終於有機會將自己過去講過的話、做過的事以及生活體驗訴諸於文字、影音呈現。

學習沒有捷徑,每一天都能吸取新知」。

2013年12月31日 星期二

【第四期】NPDP產品經理國際認證班(1130)

五周的時間過的很快,今年最後一梯次的產品經理國際認證班,在上周結業了。非常感謝學員們的熱情參與(特別是近期都有遠從台中不辭辛苦的前來上課,實在令人感動),相信大家對於產品經理一職應該有了更深切的想法。

雖然課程結構相同,但個人還是會要求自己在每次的課間準備最新的時事話題及個案與大家分享(如:比特幣(Bitcoin)),因為對產品經理來說,多方面的涉略不同領域的知識,除了可以運用在與顧客訪談的話題之外,更可以活化在新產品規劃之上,真可謂好處多多。產品經裡不僅要深度,還要廣度。

本次課程,在消費者洞察(Customer Insight)演練部分,我們的遊戲規則稍微有些改變:將預先錄製好的影片,提供兩組學員觀察紀錄。有趣的是:兩組觀察的影片相同,但洞察出的結果大異其趣(跟前幾期未改變做法的情況仍然一致),同樣的主題,卻產生兩種截然不同、創意盎然的產品概念及原型。是不是很神奇呢?

期盼大家在未來職場上都有更好的發展,「知識遍地可尋,學到用到才是真本事」!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一

產品經理應如何做好「客服」的工作?


忙了好幾個月的新產品終於要上市了!!!

「下星期一開始每天撥半天時間到客服部值班」「啥!我沒聽錯吧!」老板把我緊急召來,原本是以為要問我產品上市的進度,沒想到居然在此紛亂時刻,又派任給我新的任務。儘管心中有千百個不願,也只能如期至客服部值班…..

經過兩周的客服初體驗,除了接聽了許多抱怨、讚許及回答問題之外,也發覺到原來自家產品還有許多待改進之處,例如:明明網頁上的使用說明已經圖文並列,為何消費者仍然「看不懂」?為何會出現未曾出現過的「錯誤訊息」?又為何特有的功能需求,消費者卻感受不到?.....

其實,對於品經理來說,所謂新產品上市並不表示其工作已經結束,產品經理是需要對於自身產品的品質和使用者體驗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除了要做好原型設計和進度管控之外,如何跟消費者進行溝通,獲得消費者需求回饋和修改意見也是產品經理的頭等大事。

產品經理必須要注意的是,開發出來的產品是給消費者使用的就需要瞭解消費者的需求和用法,這個時候產品經理的角色就要化身成為一名高級客服代表,特別是在新產品上市初期,產品經理一定要貼近觀察消費者的使用情況,與消費者交流使用體驗,並解答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的疑難雜症,這樣才能瞭解那些功能是必須的,那些功能需要如何改進。

2013年12月27日 星期五

如何為產品挑選「適合」的代言人?


最近各大3C品牌廠,由於上半年業績表現不佳,紛紛將「責任」歸諸於「行銷、業務需要加強推廣」(內行人都知道原因絕非如此…),既然是推廣不足,這些大廠於是將腦筋動到尋找「代言人」的身上

所謂的「代言人」其實是一個寬泛的概念,統而概之,它是指為企業或組織的贏利性或公益性目標而進行信息溝通傳播服務的特殊人員。「代言人」可以存在於商業領域,如眾多公司企業廣告中的名人;也可以出現於政府組織的活動中。如果我們再細化到商業營銷領域,那麼「代言人」可以分為企業代言人、品牌代言人和產品代言人三類,它們是一種包含與被包含關係。不同類型(範疇)的代言人自有其不同的職能與要求,具體到企業品牌塑造層面,即是行銷及廣告人員所必需知道的就是品牌代言人了。品牌代言人的職能包括各種媒體宣傳,傳播品牌信息,擴大品牌知名度、認知度等,參與公關及促銷,與目標客群近距離的信息溝通,並促成購買行為的發生,建樹品牌美譽與忠誠。

全球品牌當然得選擇國際知名的「代言人」才能得以匹配。於是乎hTC花了新台幣3.6億邀請主演「鋼鐵人」的小勞勃道尼(Robert Downey Jr.)代言;acer則是重金禮聘「變形金剛」的女主角梅根福克斯(Megan Fox)擔任新一代筆電代言人。一時之間各方面正反聲浪在網絡世界熱絡討論,暫且不論各方觀點如何?筆者從最近財務面的數字及股價反應來看,似乎所謂「代言人」的成效並未與業務績效成正比。

再舉一例,筆者最近審核的一份關於旅遊地圖App的企劃書,內容除了詳述該產品的優勢特色之外,在行銷推廣上,也計畫邀請美食節目的當紅二人團體「浩角翔起」擔任「代言人」…,看起來似乎是一份相當優質的企劃案。不過,筆者卻以為該案的確存在一個相當致命的企劃目的,那就是這個產品所服務的對象(TA)是誰?如果是台灣的國內旅遊,「代言人」的知名度相信是名符其實;但如果是針對外國人…,那是否效應上會打折扣呢?

那麼,究竟該如何為產品挑選「適合」的「代言人」呢?筆者以為可以藉由以下三點來判斷:

1. 是否符合品牌形象(例如:小勞勃道尼代言hTC是否表示其品牌精神如同「鋼鐵」一般或是其他?)

2. 是否符合產品特性(例如:梅根福克斯代言acer新一代筆電,是否能讓消費者連結到「變形」的特性?)

3. 是否結合地方資源(例如:如何結合在地化的公關及行銷資源加以宣傳推廣,以達到加乘的效應?)

產品經理需注意的是:只有好的產品(優質且具差異化)搭配上「適合」的「代言人」,才能發揮畫龍點睛之效。

2013年12月25日 星期三

產品經理應如何扮演好「精神分裂」的角色?

課程當中,為了讓學員加深對於「溝通技巧」的印象,因此筆者都會常開玩笑說:產品經理得扮演好「精神分裂」的角色!雖然是句玩笑話,但相信能夠深切體會的人應該是少之又少。

溝通的確是門藝術,同一句話的同一個意思,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用不同的語氣說出來的效果,可能都會有所不同。

根據專家學者所提供的資料,有效提升溝通技巧的方法如下


  • 在說話之前,先對要表達的內容進行包裝,直話不一定要直說,多動腦筋,想一想哪種表達方式更易令人明白,將對話內容多加點包裝。
  • 若場合許可的話,說話之中不妨加入一些幽默元素,通常對方都會更容易接受。
  • 對說話內容進行組織整理,重要的事情先說,而且要慢慢地說,說完之後再說比較不重要的事情和細節。如果怕自己腦筋轉得不夠快,可以使用一些簡單的清單 (checklist) 輔助。
  • 對於要表達複雜的事情時,最好可以運用一些圖表,或使用白板(或可以書寫的設備)邊說邊畫,有助講者和聽眾同步整理思緒。
  • 說話時要有抑揚頓挫,說話速度,聲量和音調等等應適時進行調整,否則對方會以為自己在聽著講者念經,沒有即時離場才怪。說話速度平均1分鐘說60至80字為佳,咬字要清晰。
  • 許多人一站出來說話就會緊張,這是人之常情。即使心裡感到緊張,也要告訴自己放鬆。緊張時,說話可以稍微停頓,輕輕作一次深呼吸。切記深呼吸動作不要太大,否則全世界都知道你很緊張。
  • 說話之前準備充足,開口時自然信心飽滿,放大膽子與對方產生眼神交流。如果怕看著四目交投不自然,可以將視線轉移到對方鼻樑和兩眉交匯的地方,那就沒有尷尬啦。
  • 千萬要記住,眼神交流是要“活”的,適當時候要轉移視線到其他地方(例如將視線稍為移低作思考狀),眼睛切勿“死盯”著對方一動不動。
  • 說話時不要害怕身體的小動作,因為這些都是緊張引起的自然反應,如果強制壓抑這些小動作,反而會令自己更加不自然。但你的溝通技巧日漸提升,有了自信心之後,這些小動作就自然會減少,甚至不會出現了。
  • 正所謂“人說人話,鬼說鬼話”,對不同人說話方式也會不同,例如對長者說話,應慢速輕調,讓他們感受到多點關心,自然更容易接受你說話的內容。對上司時,語氣要尊重,切忌挑戰頂撞。對下屬時,應用友好的語氣,不要搬弄權威。
  • 平時多留意別人的說話,對於一些自然和實用的對答應用心記住,在適當的時候不妨應用出來。
  • 多留意身邊發生的事情,不管是國際大事還是花邊新聞,因為這些都是你與人溝通的最佳素材,如果是從事推銷行業的人士,更加要多收集不同方面的“常識”。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天你的客人原來是個球迷,若你能和他就足球明星的花邊新聞討論一番,那麼他自然對你多了一份信任。
  • 笑話永遠都是消除 dead air (“沒有話題”)的最佳武器,平時應熟記2-3個高質素的笑話,適當時候可以用來“救命”。

在新產品開發團隊中,產品經裡不僅要面對所有利害關係人,更要面對來自 跨功能團隊的成員,這當中每個人的專業能力及處理事情的方式肯定有所差異,一旦處理不佳、溝通產生誤解,矛盾、摩擦將接踵而至,更有可能誤判趨勢,導致新產品出現問題,進而影響公司業績。那麼,該如何避免此一情況呢?前面筆者所提到的「精神分裂」(換句話說就是「角色扮演」)不失為一帖良藥,更白話一點說就是,同樣一句話得要有不同的說法及表達方式。

過去為了進一步了解Y世代年輕人的喜好,例如:與TA(Target Audience)相符的成員,筆者就會與其聊到目前最新款的手機或是該手機很炫的功能是哪些?如果是行銷單位成員,筆者的話題便會轉到:最近有哪些廣告片令他們印象深刻?好的地方在哪?不好的地方又是哪裡?

產品經理要注意的是:溝通只是個過程,好的溝通是為了產生好的結果。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中國大陸名校MBA招生之新政策


近年來中國大陸名校MBA招生政策發生巨大變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招生辦)、中國人民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等名校相繼推出提前面試政策。該政策的推出,說明MBA考試更加注重對考生管理潛質的考查,獲得面試預錄取資格的同學才有資格報考該學校MBA的筆試,筆試分數過國家線即被錄取。

以下幾點,希望對於要報考中國大陸MBA的考生有所幫助。

一、MBA提前面試政策解讀

  提前面試是MBA招生政策的重大變革:採取先面試後筆試,獲得面試預錄取資格的同學才有資格報考該學校的筆試,筆試分數過國家線即被錄取。

  不同學校前提申請成功獲得的資格名稱不同,如:材料初審資格、預錄取資格、有條件錄取資格等;提前面試時間均在聯考之前,一般為5-11月份之間,一般分批次。一般包括材料初審、面試兩個階段。

  這種錄取方式是知名商學院為招收到優秀人才采取的一項舉措;對於在職考生來說,極大地減輕了聯考筆試的壓力和負擔,徹底改變了先筆試通過,再面試錄取的招生方式,面試變得越來越重要。

  提前面試政策的推出,使得筆試基礎弱或無暇備考的同學有了更多了申請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大,人大等名校MBA的機會。面試權重的加大,更容易挑選出具有培養前途和管理潛質的優秀管理人才和商界領袖。

二、MBA提前面試、複試重要性

  提前面試是考前進行的,複試是考後進行的,無論哪種形式,在MBA錄取的天平上,都是最重要的法碼,重要性與筆試英語和管理類聯考科目同等重要。

  從所周知,MBA培養的本質:錄取到有潛力成為優秀職業經理人的學生進入商學院學習。筆試考查的只是考生基本的外語、運算和邏輯思維、寫作能力。但面試環節考查的才是最為重要的管理潛質,如:分析判斷能力、溝通能力、視野的廣度、思維的深度、心智成熟度等。也就是說,筆試通過只是必要條件,商學院最重視的是考生的軟實力:你有哪些經歷?在管理認識上達到了怎樣一個高度?你是否有能力帶領一群人做好一件事?商學院希望錦上添花,這就是對「有潛力」的本質解讀。
  因此,為達到這個要求,需要考生在以下幾方面做準備:

  第一,了解各商學院的培養目標、考核要求,找到適合自己的MBA項目才是最明智的。

  第二,熟悉遊戲規則,知已知彼,百戰不殆。研究目標院校招生簡章,找前輩等過來人了解情況。

  第三,準備出能夠清晰描述個人特質的申請材料、個人簡介、推薦信,將自己最優秀的一面展現在主考官面前。

  第四,要有針對性地加強一些基本功訓練,學習管理知識、管理思想;關心和分析時政熱點。

  第五,日常生活中刻意進行肢體和語言訓練,達到能夠清晰、得體地表達觀點,進行辯論。

  第六,加強英語口語訓練。如考生報考的是IMBA,基本上所有面試環節均采取英文面試;即使是普通MBA,在中文面試之外,英語口語面試也是測試考生英文水平的必有環節。

  三、2014年MBA招生提前面試學校名單

  提前面試的招生方式由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最先發起,2013年共有近三十所院校採用此種招生方式。今年越來越多的商學院公共了提前面試的招生政策,目前共有近四十所知名院校明確2014年MBA招生將采取提前申請的方式。

參考名單如下: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中國人民大學商學院、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北京理工大學管理與經濟學院、北京科技大學東淩經濟管理學院、北京郵電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中國農業大學(招生辦)經濟管理學院、中國傳媒大學(招生辦)MBA學院、中央財經大學(招生辦)MBA教育中心、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商學院、中國政法大學商學院、南開大學商學院、複旦大學管理學院、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上海財經大學商學院、上海對外貿易學院MBA教育中心、南京大學(招生辦)商學院、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廈門大學工商中心、華中科技大學(招生辦)管理學院、湖南大學(招生辦)工商管理學院、中山大學嶺南學院(MBA)、中山大學管理學院(MBA)、暨南大學管理學院、華南理工大學工商管理學院MBA中心、四川大學工商管理學院、電子科技大學(招生辦)經濟與管理學院、西安交通大學MBA中心、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管理學院。

(註:各學校具體招生政策請以學校官網發布的招生簡章為準)

2013年12月20日 星期五

產品經理為何總是成為公司的「砲灰」?


筆者過去曾將產品經理「包山包海」的工作比喻成只有「超人」才能予以承受。原因就在於:只要與產品相關的大小事,都是「產品經理」的事。如果是好事,那麼恭喜你,成為公司「大俠」將指日可待;反之,只要產品出狀況(銷售不佳、客戶抱怨、延遲上市、價格不優、Bugs…),那肯定都是「PM的事」,排山倒海的壓力與指責全部指向PM,產品經理自然成為公司某些高層卸責的「炮灰」了。

何以會出現此一情況呢?

在大多數公司裡,新產品的計畫經常是Top-down的決策模式,也就是老板的理念決定了產品方向,因此並沒有進行嚴謹的市場研究、消費者洞察,慎密的內部資源盤點與分析,往往就是位高權重的高層所編織的一幅瑰麗的產品藍圖,用願景與口號去驅動產品,再濫用KPI來達成所謂的目標,一旦方向可能是錯的,或者目標壓根是一場美夢…舉例來說:過去臉書手機(hTC first)推出市場一個月隨即宣告失敗,前車之鑑言猶在耳,最近某相機大廠也推了臉書相機,為了能讓相片能即時上傳臉書,於是該公司在相機的規格上增加了Wi-Fi模組…究竟這樣的產品是否能擄獲消費者的心,願意掏錢購買,就留給大家去評斷。

其實,從筆者的角度來看,如果卻乏市場導向(Market Orientation)的產品,也就表示該產品從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Mission impossible」!產品經理充其量只是扮演棋盤上的一粒棋子,成為「砲灰」自然不在話下!!!

企業要如何做到「產品創新,企業長青」?


最近可能是大環境真的不好,公司老板們對於來年的訂單「能見度」不高,只好紛紛囑咐手下向外尋求能夠「快速解決」的「特效藥」,最好一針下去,業績能夠立馬翻倍…

有學員問到:「公司高層已將未來三年的產品規劃好了…可是沒有人才也不知道該從何開始…老板希望我能從旁協助決策分析…可是我也不知道該從何協助…有類似的課程嗎?」這已經不是第一個向筆者提出類似問題的學員了,顯示出多數公司已經嗅到市場環境的驟變即將開展。

經過反覆與該學員溝通之後,筆者試者丟出以下問題:

1. 既然所謂的「產品」規劃好了,為何不開始執行呢?
2. 所謂的「產品」是如何規畫出來的?是顧客或是消費者需要及想要的嗎?
3. 公司老板及高層不就是最後負責定決策的人嗎?怎會將責任隨意託付呢?

針對筆者的提問,該學員的回應如下:

1. 因為老板身邊沒有適合的人選及人才…
2. 這些「產品」是老板心目中的藍圖…
3. 老板已經完成策略面的事,所以接下來希望有人可以去執行…

其實,這樣的回答並不出人意料之外,因為諸如此類的問題,不僅僅是該公司的窘境,相信也是台灣代工產業普遍面對的情況。話雖如此,筆者還是嘗試著給與其建議:

1. 為了企業長期發展,成功的新產品將是致勝關鍵所在。因此公司應該成立一個獨立的新事業單位來負責新產品開發,並責成高階主管(副總級別)領導之。絕非像過往一樣:將不相干或是不重要的人丟到BD(Business Development),這樣的新事業(產品)是不會有任何成效的。

2. 新產品失敗的主因,與市場研究脫不了干係。因此必須在新產品開發的各個階段當中去關注顧客或消費者的反應,以確保新產品的成功率。絕非是關在實驗室中閉門造車。

3. 高階主管的角色,亦是另一個影響新產品是否成功的關鍵要素。對於公司未來3-5年的產品策略與方向,高階主管實在責無旁貸。絕非僅是命令身邊幕僚撰寫營運計劃了事。

4. 創新人才與事物,絕非想要的時候就能透過「特效藥」(如:教育訓練)就能馬上達到,而是在例常工作當中,就必須去培養。至於要如何營造環境,將是高階主管所肩負的重大使命之一。
5. 台灣中小企業能在國際競爭環境下賴以生存的主因,就在於其「速度」與「彈性」。然而這樣的優勢究竟能抵擋多久呢?如果競爭大廠往下侵蝕市場時,這些公司還能保有原先地位嗎?

筆者以為:一個企業是否具有生命力,最明顯的區分就在於它的產品是否能夠不斷地創新。對產品經理來說:在產品生命週期不斷縮短的今天,企業只有不斷地進行產品創新才能永保青春活力。

2013年12月17日 星期二

公司應如何有效管理產品經裡呢?


每一個企業均企盼能開發出壓倒一切競爭者的創新產品但面對市場、技術諸多的不確定性企業應採取怎樣的新產品開發程序以及應如何管理新產品開發的過程才能有效的趨避新產品開發風險並創造競爭優勢。

筆者過去有位專精於資安領域的技術型產品經理,由於適逢公司組織調整,當下產品策略大轉彎(明確一點說就是「缺乏遠見」),於是乎該員馬上失去舞台,讓老板傷腦筋的是:應如何「安置」該員工呢!?讓其離開公司或是轉調技術部門!?老板最後的決定是:將該員調至總經理室。美其名是總經理的幕僚單位,實際上就是暫時先「冰凍」起來。兩年之後,駭客問題日益嚴重,企業紛紛開始思考其資安策略,這時候,筆者的公司才忽然想到…原來「冰櫃」還有一號人物是對於資安領域很熟悉的產品經理…

最終的結果是:公司延誤了產品商機,且該員的熱情也已遞減,新產品最後宣告失敗,該員只能滿懷遺憾離開公司,轉投敵人懷抱。

其實,對公司而言,必須將產品管理當作是一種組織營運的形式,而非只是一個獨立的工作職位。簡單來說,很多公司設立了產品經理職位,但卻不知道該如何領導該職位,甚至於還羅列出許多的「條條框框」…人不對、擺放位置也不對,產品成功機率自然不高。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產品經理何時該給產品做「加法」呢?


產品功能愈多愈好嗎?

許多產品經理在規劃新產品時,經常為了與市場上現有產品有所競爭,因此,基本原則就是:別家產品有的功能,我們必須要有;此外再加上幾個可能有所「差異化」的功能,通通放在一起,就成了該新產品的「規格」。

其實,對產品經理來說,在規劃新產品時,要明白究竟何時該給產品做「加法」,也就是在新增一項功能之前,應該先問問自己、客戶或是團隊成員…等,該功能在產品的整體方向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再做決定。如果只是一味地增加功能,不僅有可能未忠實反應客戶需求,也會增加不必要的成本。例如:過去微軟的產品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檔案過於龐大,對使用者來說:安裝耗時、更新頻繁、售價偏高…等就成了抱怨的主因。

因此,產品經理要從整體上去做規劃設計,而非局部。

2013年12月6日 星期五

「成本結構」對於產品經理之重要性



朋友小孩的新創事業,近來一直碰到瓶頸:經常發不出員工薪水、延遲付給廠商貨款…必須籌措資金才能解燃眉之急,身為家長自然不願意見到此一情況發生,也不知道該如何協助小孩撐過難關,於是乎希望筆者能夠給與一些參考建議。

筆者在初步了解其公司主要業務後,接著問及:「公司每月營業額多少?相關支出有多少?產品的毛利率有多少?」出乎意料的回答卻是「不知道、不清楚、可能要問財務單位…」。筆者沒有接者往下問了,經營不善的問題似乎已有蛛絲馬跡了…

簡單來說,企業為了生產產品而發生的各項開之花費就是該產品的成本。可以指一定時期為生產一定數量產品面發生的成本總額,也可以指一定時期生產產品單位成本。產品成本是產品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產品成本也是制訂產品價格的重要依據。

產品成本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產品是企業在生產單位(車間、分廠)內為生產和管理而支出的各種耗費,主要有原材料、燃料和動力,生產工人資和各項製造費用。廣義的產品成本除了生產發生的各項管理和銷售費用等。


在現實經濟活動中,對某些不形成商品產品價值的部分也列入產品成本,如廢品損失、財產保險費等,形成了現實成本即產品成本的概念。所謂產品成本,是指企業為生產一定種類、一定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各項生產費用的總和。

所謂「成本結構」指的是產品成本中各項費用(如:人力、原料、土地、機器設備、信息、通路、技術、能源、資金、政商關係…等)所占的比例或各成本項目占總成本的比重。當某種生產因素成本占企業總成本比重愈高,該生產因素便成為企業主要風險。

分析「成本結構」可以幫助經理人看清楚,在他管理的團隊、業務、公司中,哪部分花的錢多了,哪部分少了。

身為公司的負責人,如果只對產品的技術保持充分熱情,而疏於經營管理層面,特別是對於公司的「成本結構」未縝密了解,公司出現經營不善相信是屈指可算。

對於產品經理來說,除了需要徹底掌握產品本身相關的成本之外(如:BOM表),也必須對於公司的經營成本(如:人事成本、固定成本…)以及市場競爭對手的成本加以了解,方能對公司產品銷售產生極大效應。

2013年12月3日 星期二

赴大陸就業 如何選對行

兩岸近年來的「薪情」大不同,大陸節節高升,台灣不進反退,這也是不少年輕人想趁早往大陸發展的原因之一。但在大陸想拿高薪,前提得選對行業,擁有重要技能,否則想當高薪族的美夢不一定能實現。

財團法人草根影響力文教基金會委託醒吾科技大學民調中心所做的最新調查顯示,受訪的1083位20至40歲人士中,有5成以上的受訪者願意赴海外就業;願赴海外的人當中,逾4成願去大陸就業。而受訪者期望的理想月薪大多在5萬元台幣以上,期望第一份全職工作月薪能高於3萬元台幣,但了解大陸職場的專家提醒,若非有一定的實力,在大陸職場上並不容易拿到這樣水準的薪水。

目前大陸整體薪資水準還不如台灣,但是在高度發展的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如上海、廣州、深圳以及首都北京等地,由於國際競爭壓力大,企業求才若渴,因此更願意提供高薪來爭取優秀的人才,不少企業提供的薪資早已超越台灣的水準,特別是高階主管。

據了解,在大陸具有know-how的管理職位,薪資水準已與國際接軌,特別是金融保險業尤其明顯。此外技術類的職位,如Flash AS人才、動畫人才、程式設計師等,只要個人技術夠水準,都能爭取到高薪。




資料來源: 旺報 

台生到大陸發展的迷思


大陸每年有500萬以上的大學畢業生走出校門,單是名校北大、清華和交通大學的畢業生總數就超過台灣所有的大學畢業生人數,基層人才的就業競爭壓力很大,而且大陸學生的「就業導向」強烈,即使畢業自陸校的台生也得及早謀畫出路,才能贏在職場的起跑點上。

一位已畢業的台生指出,「大陸本地學生很有企圖心,這種企圖心有時甚至強到會讓台灣人感到不太舒服。」例如有的學生開口閉口都是要怎麼進世界500強企業、哪裡有招聘會等問題。

大陸大學生通常在大三就會外出實習,除了累積工作經驗,更重要的是累積人脈以尋找工作。到了大四,除了寫畢業論文,就是四處投遞履歷。許多社會新鮮人花近半月的薪水在城市租房,吃麵包、喝白開水度日,也要先搶到一個工作再說。

陸文憑在台 不一定加分

暨南大學副教授陳致中在完成北京清華大學博士論文後,才開始找教職。他後來發現,很多大陸人從預計可拿到博士學位的前1年,就開始找工作了。尤其一般大企業都在每年10月到12月之間徵才,若這段時間沒有卡到位,找到好工作的機會就變得較少。

但相對來說,台生在大陸若找不到自己喜愛的工作,很多人就會想打道回府,回台灣找工作,因此謀職的積極性往往不如大陸同儕。但其實台生回台工作也要看所學的科系,大陸文憑在台灣職場上不一定有加分作用。

在陸考證照 恐成夾心餅

台灣人在大陸取得大學文憑後,可考取大陸包含醫師、註冊會計師在內的20多種專業證照。不過自上海復旦大學醫學院畢業的潘小美建議,台生到大陸最好不要就讀需要考證照的科系,因為大陸教學內容與台灣不同,回台灣考試有難度;若在大陸考試,又可能碰到某些領域不開放「境外人士」報考,屆時就成了夾心餅,苦不堪言。

一位取得大陸博士學位,先在上海任職,最近暫時返台工作的鄭先生表示,「現在台灣人到大陸發展的成本還比較低,因為大陸各方面都在進步中,再晚,台灣人到大陸會愈來愈沒有競爭條件了!」


資料來源: 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