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站

網路科技的發達,加上熱血前輩們的教學貢獻,讓筆者終於有機會將自己過去講過的話、做過的事以及生活體驗訴諸於文字、影音呈現。

學習沒有捷徑,每一天都能吸取新知」。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產品/服務創新】Monese:三分鐘內用手機完成銀行開戶


Monese 是一家總部位於倫敦的創業公司,它能讓用戶通過手機在三分鐘內在歐洲任意地方完成銀行開戶操作,目前已有 56,000 名客戶等待著使用這項服務。

Monese 擁有一個可以檢測歐洲經濟區內任意人身份的平台,基於這個平台,Monese 能讓外來者快速開立銀行帳戶。顯然,這家創業公司的目標人群是外來群體,畢竟要在一個新的國度內開一個銀行帳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Monese 花了兩年的時間搭建自己的身份驗證平台,它能通過一張自拍或護照上的照片來驗證你的身份。



Monese 不是唯一一家想要提供移動銀行業務的創業公司,類似 Mondo、Starling Bank 和 Atom Bank 都是它的競爭對手。有別於其他公司把傳統銀行客戶做為自己的目標使用者,面向外來群體是 Monese 的主要優勢。Monese 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根據 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 的資料顯示,僅在 2015 年就有 636,000 名外來人口初入英國。

目前,Monese 僅以邀請制的方式提供銀行帳戶開立業務,等待中的客戶已達 56,000 人。Monese 與歐洲各大銀行皆有合作,並有英國金融管理局授權的電子錢牌照。

截止至2015年5月,Monese 已籌資 1.8 萬美元。

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

如何做好粉絲經營的三個原則


報導指出,今年上半年已經有20組韓星來台灣辦見面會、演唱會,吸引超過6.8萬「粉絲」掏錢,送上23.3億元,但卻屢屢爆發爭議。韓星還是一樣海撈代言活動,但掏錢的「粉絲」追星追的好心酸。

「粉絲」二字主要是由英文FANS演變而來,所謂「粉絲」,則專指那些狂熱的追隨者。「粉絲」不是一般的愛好者,而是有些狂熱的癡迷者:『因為喜歡,所以喜歡』,喜歡不需要理由,一旦注入情感因素,即使是有缺陷的產品也會被接受。



在傑弗瑞‧摩爾(Geoffrey A.Moore)所著的《跨越鴻溝》裡面談到,科技公司的產品進入市場,首先面對的是由早期技術狂熱者(Innovators)和高瞻遠矚者(Visionaries)所主宰的早期市場(Early Market),這些消費者(即是所謂的「粉絲」)能夠迅速地接受新技術變革所具有的特性和優勢。這些早期的採用者(Early Adopters)不會拘泥於公眾的看法,更尊重自己的選擇判斷,是以,獲得這群使用者對於任何科技公司產品的市場拓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產品初期,只關心銷售量的驅動作用會給企業帶來致命的後果,品牌必須要確保第一批用戶對產品非常滿意,從而才能形成口碑,從而為實用主義者(Pragmatists)在選擇產品時提供參考。此後進入主流市場時,則繼續影響實用主義者和保守(Conservatives)消費者形成購買,成為科技產品在網際網路時代致勝的方程式。

對應到新產品開發流程來說,與「粉絲」相關的同義名詞還有:『Lead user(領先使用者)』、『Heavy user(重度使用者)』、『Opinion leader(意見領袖)』…等。這群人是最支持你的產品的人,同時也是在關鍵時刻會伸出援手的人。筆者在過去的一次活動規劃上,因為臨時出了突發狀況,導致該活動有極大的可能被迫取消,除了金錢上的損失之外,更會造成公司信譽損傷及會員流失等種種不利因素。還好,在經過與「粉絲」們的誠心溝通下,終於得到其諒解與大力支持,俾使活動能圓滿成功。

近年來,社群媒體的興盛使得過去大眾傳播方式發生深刻的變化。新的網路思維逐漸向「粉絲」靠攏:粉絲數量不僅意味著影響力還意味著經濟價值。遂有「粉絲經濟」一詞出現,所謂的「粉絲經濟」是指一間公司產生龐大的粉絲群,以支持其產品的創新、開發、試驗、宣傳,繼而增加銷售,所創造出的經濟成果。之後,隨著業績增長,繼續得到更多的粉絲以促進公司發展,賺取更多利潤。



那麼,該如何做好「粉絲」經營呢?筆者以為有以下三點:

1.對粉絲要尊重:粉絲是最挺你的擁護者,但也是最善於批評的反對者,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最關鍵的就是要發自內心真誠的去尊重粉絲。

2.對粉絲要分享:粉絲最在意的除了與產品之外,還包含了與該企業相關的訊息,必須讓粉絲有足夠的參與感,因此,主動的發佈消息(如:產品更新訊息…等)或是邀請粉絲參與新產品的點子發想(Idea generation)、焦點團體(Focus group)、概念測試(Concept testing)…等都是互動分享的好方式。

3.對粉絲要溝通:通常粉絲是不需要經由行銷溝通的方式購買產品,但並不表示粉絲對產品完全沒有意見,他們同時也是市場測試(Market testing)的最佳人選。因此,適度的與粉絲溝通並交換產品意見,除了可以滿足粉絲被重視的感覺,也能為下一代產品做出市場調查的依據。

對產品經理來說,「粉絲」是一群特殊的使用者,他們的『關注』,意味著興趣和潛在購買行為;『取消關注』則意味著需求的轉移。只有經營、管理到位,粉絲效應才會逐漸擴大,經濟效益也才能持續發生。反之,當使用者滑動一下手指,就能將你的產品拒於“千里之外”。更重要的是:「粉絲」不僅僅是產品的消費者,更是下一個新產品的製造者。

2015年11月12日 星期四

【產品/服務創新】Saywhat:用對的姿勢教別人學一門語言


Saywhat 是一個App版的城市俚語詞典。如果你想要搞懂某個字典上沒有的單詞,就可以用它搜索視頻來學習。而這些視頻都是使用者自己錄製上傳的。

世界各地的人都會使用各種各樣的俚語,但對於異鄉人而言,如果不瞭解其中含義就很容易鬧出笑話。更何況如今各種網路社區也開始大量造詞,我們不懂的俚語只會越來越多。

Saywhat 給出的解決辦法很簡單,如果你有不懂的詞,直接在上面發問就好了。而其他用戶就會以 10 秒的視頻,把這個詞表演出來。隨著這個平台上詞彙量的增長,它也就可以充當一個線上視頻版的詞典了。

目前 Saywhat 支持中文、英文和西班牙語,且已推出了 Android 版和 iPhone 版。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講座]商品策略與開發管理(2015/10/28)


雖然是第四度講授該主題,但似乎並未減少課前準備的時間。

依照慣例,筆者都會重新檢視簡報內容—案例是否過時了?最近是否有相關議題與講授主題相關?順序上是否有需要調整的地方?…之所以會如此慎重,是因為筆者真的熱愛顧問講師這個角色~既然學員花了時間金錢前來,那就應該讓他們滿載而歸!

以下是本次講座的學習重點:

何謂新產品

所謂新產品(可以是產品或服務)對公司來說是新的並行銷之。新產品不包括僅僅是在促銷上做改變的產品。

新產品的六大類型

1.新問世產品或全新產品(New-to-the-world)

2.對公司而言是全新的產品或新的產品線(New product line, New-to-the-company, New Category Entries)

3.現有產品線的新增產品(Additions to existing product lines, line extensions, flankers)

4.現有產品的改良和修正(Improvements and revisions to existing products)

5.重新定位(Repositionings)

6.成本降低(Cost reduction)

新產品的五大迷思

新產品固然重要,但多數企業仍會不小心犯錯!?何以會如此呢?以下將列舉一般公司常見的迷思:

迷思一:持續推出新產品,就表示「業績長紅」嗎!?

迷思二:新推出的產品一定比前一代好嗎 ?

迷思三:產品功能愈多愈好嗎?

迷思四:為何企業仍會推出"Me Too"產品呢 ?

迷思五:新產品上市之後,是否就代表工作已告一段落?



組合管理的意義

公司在訂立新產品策略,必須運用BCG矩陣(Boston Consultant Group Matrix)分析及產品生命週期(Product Life Cycle)來檢視公司內部現有的產品組合(Product Portfolio),根據筆者過去的經驗發現:多數企業主往往僅重視相對好賣、賺錢的產品(如:Star、Cash Cow),卻忽略了future product的投資(如:Question Marks),一旦現有產品出狀況或是邁向衰退期,才去發展新產品,多半是為時已晚。

新產品流程與新產品開發

有了好的產品策略,更要有一套制度完善、有紀律的新產品開發流程,筆者以市場上備受推崇的兩套流程作為範例:Crawford Phase Review Process及Cooper Stage-Gate Process。流程沒有好壞,只有適不適切,唯有不斷試煉、強化與管理,才能打造出企業專屬的新產品流程。

對企業高層及產品經理來說,新產品開發流程當中,「開發速度」、「產品成本」、「開發費用」及「產品功能與成效」這四個要素必須要有取捨(trade-off),例如:開發速度要快,產品的成本就有可能增加,開發費用也會提高,產品功能與成效也會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