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站

網路科技的發達,加上熱血前輩們的教學貢獻,讓筆者終於有機會將自己過去講過的話、做過的事以及生活體驗訴諸於文字、影音呈現。

學習沒有捷徑,每一天都能吸取新知」。

2014年2月27日 星期四

產品「搶頭香」好不好


產品搶先上市,是不是就能搶得市場先機呢?

相信很多公司及高層主管,對於「搶頭香」這件事肯定是念茲在茲,原因就在於:「搶頭香」除了可以鞏固其在業界的領導地位(如:技術領先)之外,媒體的免費宣傳報導對於公司形象更有加乘效應(如:透過公關報導省下可觀的行銷預算)。

為了迎戰Apple新一帶平板「iPad Air」,NOKIA、Samsung、LG…等品牌大廠紛紛搶先Apple一步發表新機種,其中,NOKIA更是「提早」16小時在阿布達比舉行的全球大會展示首款平板電腦(Lumia 2520),NOKIA行銷副總裁表示:「我們看到目前平板電腦大部份都是在白天和晚上使用,在一天中可能還是會用筆電或桌上型電腦,我們希望這款品牌能讓大家全天使用。」

NOKIA Lumia 2520 將配備採用Qualcomm Snapdragon 800處理器、2GB記憶體與32GB儲存容量  、10.1吋1080P解析度規格設計,表面將以Gorilla Glass 2作為防刮保護,在電力設計部分也支援1小時快充80%電量設計,另外也推出Nokia Power Keyboard鍵盤保護蓋配件,將可對應實體鍵盤輸入操作,並且額外提供觸控板與兩組USB 2.0連接孔,而鍵盤保護蓋本身也將提供額外電力。售價為 499 美元(與iPad Air 16G 相同)。

筆者以為,該款平板的應用似乎仍然脫離不了所謂「變形」的概念,更直白一點說,與採用Windows RT 8.1作業系統的其他品牌平板究竟有何特點?讓消費者非買不可?過去華碩「變形金剛」的定位不就是結合筆電與平板使用時機的產品嗎?何以NOKIA行銷副總裁再度「沿用」此理由呢?是因為「變形金剛」熱賣,因此不得不推出「類似」機種來應對?亦或是該產品有其它「獨特」的價值,讓消費者願意從口袋掏錢出來買?如果真有「獨特」的價值,何以在行銷宣傳上,並未見到該特色被張顯出來呢?

產品經理需要思考的是:在競爭對手環伺的戰場中,想要脫穎而出,殺出紅海,唯有針對特定族群的顧客提出具有價值的產品,方能吸引這群人的目光;如果是針對普羅大眾,那麼低價式的破壞式創新將是唯一可行的方法,反之,若僅僅因為要「搶頭香」,就將所謂的「新產品」推入市場,在此,筆者不想恣意評論,各位可以試著問問你(妳)自己:「NOKIA 與 Apple的新款iPad售價相同,你(妳)會買哪一款呢?」。答案應該呼之欲出。

2014年2月24日 星期一

產品經理也有「國際認證」嗎?

PMP(國際專案管理師)相信是目前台灣市場上最具知名度的國際證照之一,然而,對於「產品經理」這個職位來說,也有所謂的國際認證嗎?答案是肯定的。當中較為人知的首推1976年成立的美國產品發展管理協會(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ssociation, PDMA)所頒發的NPDP(New Product Development Professional)產品經理國際證照,是全球唯一「新產品開發管理」專業領域的國際證照。PDMA所發展的「新產品開發管理知識體系」廣受全球五百大企業採用(如:Stage-Gate Process),並已証實能夠有效提升新產品開發的成功機率,是產品經理解決工作難題最有效的專業方法論。

另一個有關產品經理認證的組織為:國際產品行銷暨產品管理協會( The Association of International Product Marketing and Management, AIPMM),該協會成立於1998年, 其知識體系是以產品生命週期的七個階段為主架構(從產品的開始到結束),證照種類除了Product Manager之外, 還包含了Product Marketing Manager,  Brand Manager, Innovation Leader, 屬性分類較PDMA明確。

有趣的是,根據筆者私下探詢企業學員的結果,即使是研發單位的工程師都鮮少知道有PDMA這個組織在推廣產品管理制度,更遑論使用全球五百大企業所認可的新產品開發流程,還是說台灣目前僅僅是希望只做代工就好,至於新產品是如何開發出來的…這好像不干我的事呢!?

2014年2月21日 星期五

[講座]如何打造產品經理的黃金身價?

雖然外面氣候冷吱吱,卻仍然擋不住學員們渴望學習的熱情!!!

多數學員在成為專案經裡之後,往往不知道自己未來的職場下一步該往哪裡前進。俗話說:「人往高處爬,水往低處流」。筆者當然建議學員們能「更上一層樓」,遂以「如何打造產品經理的黃金身價 : From PM to GM」做為本次講座主題。

產品經理與專案經理的共同技能有以下四點:

1. 組織管理
2. 人際關係
3. 領導統御
4. 時間管理

「產品經理究竟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如何成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呢?」
「產品經理需要有哪些基本功?」

美國產品管理協會(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ment Association, PDMA)認為一位出色的產品經理須具備:使用者經驗(User experience)、商業分析(Business) 及技術趨勢(Technology)。筆者將其再細分為「產品經理的關鍵六力」:

1. 分析力(Analytic Skill):對產品經理來說,要從如此眾多繁雜的訊息當中,去篩選出關鍵的情報與暗示,就需要具備強大的問題理解及邏輯分析能力。

2. 洞察力(Insightful Skill):洞察力是發現市場機會的本質,也是挖掘用戶需求的敏銳反應能力。

3. 學習力(Learning Skill):網路世代隨時會誕生新的想法、新的概念、新的技術,唯有不斷快速學習、吸取新知,才能跟得上科技趨勢的腳步。

4. 思考力(Thinking Skill):在規劃產品的時候,必需要具備換位思考的能力,時時刻刻從使用者的角度作為決策基準。

5. 簡報力(Presentation Skill):做產品首先必須要將想法表達出來,讓你的團隊、老板明白你的想法,其次,將想法變成具體的新產品企劃案,之後還要在新產品上市期間,像廣大使用者簡報產品的特點。

6. 溝通力(Communication Skill):由於產品經理的工作內容會涉及到市場、研發、生產、財務、專案管理等,此外,產品經理也經常要與公司高層、市場部、開發部等功能部門打交道,需要取得他們的支援與配合…這些都需要高超的溝通技巧。

企業CEO有以下四大特質:

1. 領導能力(Leadership)

2. 人際網絡(Network)

3. 專業知識(Domain knowledge)

4. 功能知識(Functional knowledge)



對產品經理來說,CEO的技能與特點除了與生俱來,較難改變之外,大多是可以透過與內、外部團隊之間的溝通協調而學到經驗。

From PM to GM,你(妳)準備好了嗎?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企業如何能挑到好人才呢?


前些日子學測成績公布,今年滿級分人數為295人,比去年增加上百人,為近10年最多。緊接者,香港中文大學馬上舉行說明會,祭出四年免學雜費的優渥條件並提供最高每年十七萬五千港幣(約新台幣六十八萬多元)的獎學金。預計釋出四十個名額,希望能吸引到學測成績達六十五級分以上的學生報名。香港中大不僅在台灣搶人才,更到中國大陸及鄰近亞洲國家爭取更多優秀人才…

根據香港大學公布2012年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訪問了3,500多名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9.7%,畢業生已連續7年幾乎全面就業,平均月薪則為港幣19,598元(約新台幣74,472元),而大多數畢業生月薪在港幣25,000(約新台幣95,000元)至29999元之間(約新台幣113,996元)。對照到去年七月台灣大學畢業生(20到24歲)月薪只有22K,失業率卻超過14%,真是叫人情何以堪阿!

多數台灣企業的老闆常抱怨找不到人才,港大的例子應該說明了一切,主要原因就在於「好人才都被優渥薪資條件所吸引」,換句話說,22K實在沒法說服那些優秀人才。然而,企業老闆們真的都不知道這個道理嗎? 

從企業主的角度來看,「人才」通常被比喻成是一種「商品」,過去台灣製造代工賴以生存的法寶之一就是「Cost down」(正確的說法應該是cost reduction),發揮到極致,即是「如何以最低的價格買到最佳的商品或原料」,直白一點說就是:「以最低的薪資來換取最好的人才」。

過去筆者就曾碰過客戶的採購直接告訴我:「報價先減20%再說」,意即「打八折後再來進行議價」,完全不會考慮我方的報價內容上是否與競爭對手有差異更有採購會直接拿對手的報價給另一方參考,試圖得到最低價格。這樣的惡性競爭遂導致了惡質的標案文化(如:eTag、戶政系統…等)。

再舉一例,最近政府及企業無不強調「軟實力」,像政府為了扶植文創產業,於是櫃買中心新增了「文化創意業」掛牌類別,透過政策與資本市場結合,國內文創產業以「商業的藝術」之姿,正邁向一個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聽起來是美意一樁,不過如果細看這十八檔文創股,有超過一半以上與遊戲類股相關,其中絕大部分又以代理產品為核心,自製產品相對偏低,這樣如何稱為「文創」呢?又如何讓真正有想法、有創意的人才得以發揮呢?筆者的朋友最近就被以兩倍的薪資待遇請去對岸發展。

如果這樣的事實反應到人才的選擇上,試問:企業如何能挑到好人才呢?

2014年2月17日 星期一

【第五期】NPDP產品經理國際認證班(0111)

連續五周的好天氣!!!讓筆者對於台中班的首次開課充滿好心情^_^


很多學員都會詢問筆者:「來上課學員的背景是不是都是科技行業…」,「其實各行各業都需要這門課程的知識。」筆者都是這樣的回答。本期台中班的學員分別來自於生技、建築及傳產,也再次印證筆者所言。其次,透過不同行業別的交流互動,不僅在個案演練上學員們能激出更多火花之外,也讓筆者有機會學習到更多產業別的Domain knowledge…。


這次的個案演練,學員們經過「消費者洞察」、「腦力激盪」後產生出創新的「拼板」產品概念,依然讓筆者眼睛為之一亮。雖然在表單演練過程當中,學員們會覺得有些「卡卡」,但在最後簡報的過程中,不僅平順許多,也似乎已融入到個案的情節當中,並真正體驗到產品經理不是只有做paper work,還必須要向老闆及客戶推銷你的理念。

五周的時間很快,期許學員們能將所學運用到未來的工作領域上,台中的好朋友們,咱們下次見!



2014年2月12日 星期三

台灣科技業的品牌夢,為何總是傷痕累累?


每次課程結束後,總會有學員問到:「為何老師您在課程上所提到的內容,幾乎都是我們公司目前所面臨的問題呢?」我通常都會如何回答:「你看這些大公司不也是犯一樣的錯誤嗎?我們應該吸取這些公司的前車之鑑,畢竟大公司跌一次跤還有機會爬起來,小公司也許從此就一蹶不起。」

最近一期的天下雜誌(531期),也提到:台灣科技業的品牌夢,為何總是傷痕累累?文中提到acer、Htc這兩家從雲端衰落至谷底的台灣之光,它們究竟發生了甚麼事?筆者以為可歸納成以下三點:

1. 產品做好了,再來找市場:這應該是台灣多數企業開發新產品的通病,因此會常聽到:「我們家的產品很好,可是為何賣不好?」、「商品上架好一陣子了,為何一張訂單也沒有?」…究歸其因,就是沒有針對TA(Target Audience)所開發的產品,當然得不到消費者的青睞。

2. 模仿是切入市場的捷徑:雖然說多數公司都是由模仿起家,但僅有少數能成功的創造出差異化(ex: 淘寶vs亞馬遜),更直白一點說,就是能走出自家的產品特色及品牌精神;反之,一味地模仿抄襲,最終就只能淪為價格戰(ex: 平板電腦)。

3. 沾沾自喜的「大頭症」:通常這些公司一但成了市場霸主,往往會得意忘形,輕忽了競爭對手正虎視眈眈的想頂替其盟主寶座;更可怕的是:「大頭症」讓他們離消費者愈來愈遠,再也無法「傾聽顧客聲音」,市場出現的缺口,自然成了對手的機會(ex: 小米切入中低階智慧型手機)。

固然台灣之光要成為世界之最,還有很長的一條路,若要想縮短時程,筆者以為:無論是政府及企業的高層決策者都應肩負起成敗的最大責任!也唯有如此,才能早日走出台灣的品牌夢(Brand In Taiwan)。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好的產品也需要有好的商業模式


朋友Mark是一家軟體公司的產品經理,前幾天在FB留訊息給我,看起來他的壓力不小也挺沮喪的…「我們公司新開發軟體,幾個月了一張訂單也沒有,該怎麼向老板報告呢?」接著又說:「明明是按照競爭對手的規格去設計的,價格更是不到其十分之一,非常具有競爭力才是,怎會乏人問津呢?」…希望筆者能幫其解讀一下,究竟是啥原因?至少得給老板一個說法…

於是乎,筆者透過FB的訊息聊天與Mark展開對談:

筆者:「請問這套軟體是要賣給誰的?」
Mark:「當初的想法是要賣給一般普羅大眾…」
筆者:「有明確的銷售對象嗎?例如:年齡區間、性別、工作類型…等」
Mark:「其實沒有ㄟ,老板就說要做,我就被assign去做…,應該都會有需求吧!?」
筆者:「那價格是如何決定的?或許消費者還是認為太貴?」
Mark:「不可能吧!,我們明明就比對手便宜很多,而且功能規格就是按照他們的流程所開發出來的…,應該是物超所值吧!?」

看到這裡,或許有人感同身受,或許有人已經知道問題之所在…筆者接著往下問

筆者:「假設貴公司的產品沒有太大的問題,那麼問題就應該出在該產品的『商業模式』身上了…」
Mark:「『商業模式』?不就是PM將價格訂出來,行銷去做推廣,業務想辦法去銷售…?難道不是這樣嗎?」
筆者:「當然不是。請問貴公司除了這套軟體之外,還有其他產品嗎?銷售對象及狀況又是如何呢?」
Mark:「當然有阿,公司的主力產品是針對企業客戶,也是主要的業績來源…」
筆者:「那麼,為何當初新產品開發的時候,沒有請這些企業客戶的員工進行『需求訪談分析』、『產品概念測試』呢?這些人應該是所謂的目標客戶吧?」
Mark:「當初就是老板一直Push,根本沒有想太多,就一頭栽進去開發了…那現在要如何補救呢?」
筆者:「只能回歸原點。首先,邀請目標客戶(ex: 免費使用)進行該產品的使用並提出測試報告,根據使用者提供的意見回饋進行彙整,再來,可以舉辦2-3場的焦點團體(Focus Group),假如產品無法得到使用者的認同,那就只有最後一招了…」
Mark:「嗯!前面提的部份,我會向老板提報,著手開始進行…萬一產品真的不行該怎辦呢?」
筆者:「那就只能選擇『斷尾求生』。該產品既缺乏市場,更無法為公司帶來商機,如果持續下去,勢必會增加營運成本。」
Mark:「總算明白了。我知道該如何向老板報告了…」

其實,所謂「商業模式」,簡單來說就是指「人流」「物流」及「金流」三者之間的關係:產品要賣給誰?誰提供產品給公司?公司該付錢給誰?誰又該付錢給公司?產品經理在設計開發產品時,除了考量到使用者的需求之外,更必須要思考該產品的「商業模式」。

2014年2月5日 星期三

產品經理要如何才能找到市場機會呢?


過去在談到「市場機會與辨識」階段時,學員們心中總是有個大哉問:「到底要如何才能找到市場機會呢?」首先,對於市場情報的蒐集與分析,如:PEST分析、波特五力分析、競爭對手分析、消費者分析…等工具應用來說就顯得相當重要,不過,同一份資訊,不同的人解讀可能會有不同的看法,這也就間接影響到對於市場機會辨識之差異性。在『白地策略』(天下文化出版,2010)一書中,作者Mark Johnson認為,打造突破性市場規則,來自掌握企業的「市場白地」(white space)──公司核心事業以外的未知領域。但甲之白地,可能是乙之勢力範圍。要打造對手無法模仿的市場新規則,就要整合四項元素:顯著的顧客價值主張(Customer Value Proposition, CVP)、致勝的利潤公式、關鍵資源,和關鍵流程,並要投入對既有產品那樣,同樣多的創意能量,市場白地行動才能成功。

此外,市場中有三個相當值得探索的機會:
  • 轉型現有市場,掌握市場內部白地
  • 建立全新市場,掌握市場外部白地
  • 抓住產業變動的機會,進入市場間的白地
而經營市場白地的四個核心原則是:
  • 辨識出顧客真正尚未滿足的重要工作
  • 激盪出財務實務,設計一個全新利潤公式
  • 辨識並創意地整合關鍵資源與流程,創造競爭優勢
  • 善用灘頭堡市場測試和修正新模式
對於產品經理來說,所謂好產品的市場機會就是在解決顧客所面臨的問題,亦或是滿足顧客尚未滿足的需求。因此必須先搞清楚目標客戶是誰?否則就會像某手機大廠的董事長所言:「當我們溝通方式真的改善,消費者將會知道,因為他們能夠感受我們的產品是最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