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站

網路科技的發達,加上熱血前輩們的教學貢獻,讓筆者終於有機會將自己過去講過的話、做過的事以及生活體驗訴諸於文字、影音呈現。

學習沒有捷徑,每一天都能吸取新知」。

2014年2月19日 星期三

企業如何能挑到好人才呢?


前些日子學測成績公布,今年滿級分人數為295人,比去年增加上百人,為近10年最多。緊接者,香港中文大學馬上舉行說明會,祭出四年免學雜費的優渥條件並提供最高每年十七萬五千港幣(約新台幣六十八萬多元)的獎學金。預計釋出四十個名額,希望能吸引到學測成績達六十五級分以上的學生報名。香港中大不僅在台灣搶人才,更到中國大陸及鄰近亞洲國家爭取更多優秀人才…

根據香港大學公布2012年畢業生就業調查報告,訪問了3,500多名畢業生,就業率高達99.7%,畢業生已連續7年幾乎全面就業,平均月薪則為港幣19,598元(約新台幣74,472元),而大多數畢業生月薪在港幣25,000(約新台幣95,000元)至29999元之間(約新台幣113,996元)。對照到去年七月台灣大學畢業生(20到24歲)月薪只有22K,失業率卻超過14%,真是叫人情何以堪阿!

多數台灣企業的老闆常抱怨找不到人才,港大的例子應該說明了一切,主要原因就在於「好人才都被優渥薪資條件所吸引」,換句話說,22K實在沒法說服那些優秀人才。然而,企業老闆們真的都不知道這個道理嗎? 

從企業主的角度來看,「人才」通常被比喻成是一種「商品」,過去台灣製造代工賴以生存的法寶之一就是「Cost down」(正確的說法應該是cost reduction),發揮到極致,即是「如何以最低的價格買到最佳的商品或原料」,直白一點說就是:「以最低的薪資來換取最好的人才」。

過去筆者就曾碰過客戶的採購直接告訴我:「報價先減20%再說」,意即「打八折後再來進行議價」,完全不會考慮我方的報價內容上是否與競爭對手有差異更有採購會直接拿對手的報價給另一方參考,試圖得到最低價格。這樣的惡性競爭遂導致了惡質的標案文化(如:eTag、戶政系統…等)。

再舉一例,最近政府及企業無不強調「軟實力」,像政府為了扶植文創產業,於是櫃買中心新增了「文化創意業」掛牌類別,透過政策與資本市場結合,國內文創產業以「商業的藝術」之姿,正邁向一個蓬勃發展的黃金年代。聽起來是美意一樁,不過如果細看這十八檔文創股,有超過一半以上與遊戲類股相關,其中絕大部分又以代理產品為核心,自製產品相對偏低,這樣如何稱為「文創」呢?又如何讓真正有想法、有創意的人才得以發揮呢?筆者的朋友最近就被以兩倍的薪資待遇請去對岸發展。

如果這樣的事實反應到人才的選擇上,試問:企業如何能挑到好人才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