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站

網路科技的發達,加上熱血前輩們的教學貢獻,讓筆者終於有機會將自己過去講過的話、做過的事以及生活體驗訴諸於文字、影音呈現。

學習沒有捷徑,每一天都能吸取新知」。

2014年6月6日 星期五

MBA與產品經理的關連性


幾次與一些中小企業老闆及微企業創業主訪談溝通之後,筆者發現到一個現象:「在談到公司的新產品及核心技術時,老闆們總是口沫橫飛、滔滔不絕的闡述該『神器』的所謂『優規』…,只要筆者將話題切入到市場及經營管理面…通常氣氛會突然『冷卻』下來…」,似乎在商業分析(Business Analysis)上找不到共鳴…。

兩年學制的MBA課程,源於一九六0年代的美國。這種課程通常被分成三個部份:

1.   核心課程(Core Courses):第一年為密集修課,所有的課程都是必修的,範圍囊括所有基礎的管理功能領域(Functional Areas),例如:會計、財務、行銷、策略管理…等等。

2.  暑期實習:在暑假來臨以前,在校方的協助下,每位學生開始向企業界/工業界申請實習。這項實習對入學前沒有工作經驗的學生,或是想藉MBA學位轉業的學生特別重要。兩、三個月的實地體驗,不但可以取得學分,還能在風險全無的情況下,驗證未來理想工作的真實情況。

3.   選修(Electives):通常最後一年的課程是由學生自由選修的。想進入行銷市場的人可以多修一些與行銷有關的課、想往財務金融界發展的學生可以多選一些財務和金融方面的課。

目前美國大部份頂尖MBA 商學院採用這種方式。在歐洲,則只有少部份的商業管理課程是兩年的,其中包括:牛津的M.Phil、倫敦商學院(LBS)、鹿特丹管理學院(Rotterdam School of Management)、以及西班牙巴塞隆納的IESE。

一直以來,MBA只要是歐美名校出身,幾乎就是多金(10萬美金起跳)的代名詞,金融圈往往成了就業保證,也培育出不少知名華爾街金童(股票分析師、基金經理人…)。相對於台灣資通訊行業,產品經裡除了必須是一位熟悉產品管理(Product Management)制度的專業人士之外,還得了解複雜的產品組合管理(Product Portfolio Management)、財務報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管理會計、市場行銷…等,更大的挑戰是:「如何成功扮演好公司技術(產品)與顧客需求之間的橋樑」。相信MBA的相關課程,也絕對是產品經理所不可或缺的知識。對於快速變動FMCG(Fast Moving Consumer Goods)消費性產品的產品經理(品牌經理)來說,由於需要有很強的管理與行銷技能,為產品建立強大的品牌認同,因此更需要有MBA學位。

正如同多數學員在課程當中有感而發的說:「為何公司的新產品流程經常是『倒者走』呢?!難怪開發出的產品多半不成功!」筆者以為:除了台灣以代工為主的思維加上多數公司的負責人、創業主大多是技術出身有關之外,MBA與產品經理的有效結合,相信是新產品成功的唯二法門。

對於產品經理來說,筆者強烈建議:勢必讓自己有機會參與MBA(EMBA)課程,除了一方面累積人脈之外,更能學習到:如何運用MBA管理的知識,去領導新產品團隊邁向成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