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站
網路科技的發達,加上熱血前輩們的教學貢獻,讓筆者終於有機會將自己過去講過的話、做過的事以及生活體驗訴諸於文字、影音呈現。
「學習沒有捷徑,每一天都能吸取新知」。
2014年7月3日 星期四
台灣製造業真的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嗎?
周末和幾位EMBA同學聚會,閒聊家常之餘,大家不免對於未來台灣一直引以為傲電子製造業,開始擔憂起來…以小米的紅米機為例,由台灣的供應鏈代工生產組裝,終端售價只要NT$3,999,扣除掉小米品牌及通路成本(可在全家便利店取貨)之後,大家可以簡單的試算一下,台灣代工廠的毛利剩下多少?更令人玩味的是:近期來,台灣還是不斷地有品牌及代工業者切入手機製造生產?是因為看到更多潛在「商機」嗎?還是另有「隱情」呢?再舉一例,大陸鎖定低價平板電腦為發展目標,娛樂用的白牌7吋平板電腦,在北美的促銷價可以下殺到49美元。
這恰好與富比世雜誌(Forbes)最近的報導不謀而合:「曾經是全球資訊產品主要生產商的台灣企業,面臨來自中國大陸的嚴峻挑戰,全球平板電腦的訂單正逐漸轉向大陸,這對台灣經濟帶來衝擊。」
如果來年蘋果未釋出新產品(如:iPhone 6)代工的訂單,或是穿戴裝置(Wearable Device)遲遲未有新動向的話!?筆者開始擔心的是:難道台灣製造業真的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了嗎?
最近看到海爾集團總裁張瑞敏的一些談話,實在值得台灣借鏡參考:
將海爾從一個地方小廠打造成一個營收過千億(2012年整個集團收入約1600億元)的家電巨頭,張瑞敏堪稱“中國製造第一人”。
互聯網時代,製造業前景不被看好,張瑞敏總裁卻認為這是製造業最好的時代,互聯網對於任何產品來說,將超過電的意義:電發明後,保存食物的櫃子變成冰箱,後來大部分裝備都變成電器;互聯網之後,大部分裝備都將變成網器。
張瑞敏總裁所提出的「互聯網思維」包含兩個層面:
一是並行生產,即消費者、品牌商、工廠、通路、上游供應商利用互聯網技術全流程參與;
二是經營使用者而非經營產品,傳統製造業的模式是以產品為中心,未來製造業需要通過自己的產品找到使用者,與使用者互動,瞭解用戶的需求,然後確定新品開發,周而復始。
筆者在課程當中,會一直強調「消費者洞察」的重要性,但總有學員反應:「我們公司是幫客戶做代工…B2B要如何作洞察呢?」,張瑞敏總裁的談話相信已經給了最好的說明,筆者也認為:台灣的製造業不能再以傳統將產品做出來就好,而是要知道最終的用戶是誰?這些用戶是如何運用自己的產品?例如:嵌入式系統(Embedded System)如何運用於智慧型冰箱而有別於一般傳統冰箱。
對產品經理來說:不論是哪種行業別,唯有更加去了解消費者需要及想要的是甚麼以及更多生活中的體驗,擅加運用網路科技,如此方能規劃出用戶心中的夢想產品(Dream Products)。記得:「使用者才是老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