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站
網路科技的發達,加上熱血前輩們的教學貢獻,讓筆者終於有機會將自己過去講過的話、做過的事以及生活體驗訴諸於文字、影音呈現。
「學習沒有捷徑,每一天都能吸取新知」。
2014年6月30日 星期一
產品創新是「曇花一現」還是「號角響起」
最近媒體的科技新聞都聚焦在Apple的新產品(iWatch、iPhone6…)身上,說的誇張點,應該一年365天,天天都會看到蘋果的相關報導,此外,台灣的製造商更是早已摩拳霍霍(擴廠、加人…)、全力戒備,為了守住訂單,私毫不敢鬆懈,可謂「萬事俱備,只欠東風」,所謂的「東風」,當然就是蘋果的大訂單。猶記得去年的尾牙宴上,許多老板們振臂高呼「…來年營收將再創新高…」筆者真的很難想像,如果沒有蘋果,台灣的產業結構將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呢?
根據報導:「預定今年6月推出的蘋果iPhone 6,鏡頭將採用800萬畫素與1300萬畫素兩種規格,其中1300萬畫素的供應廠商,將新納入日本夏普集團旗下的Kantatsu(康達智),大立光訂單至少有2成將被日商搶走,今年第一季、第二季營收恐將因此連續衰退。」筆者相信這樣的案例,會逐漸增加,難道台灣業者只能坐以待斃嗎?
最近一期的天下雜誌《537期》有一篇『獨家專訪Google董事長施密特』,其中一段提到:
記者:「講到智慧手機。台灣的經濟很依賴製造業。但是,未來硬體本身無法賺錢,台灣科技業的未來角色是什麼?」
施密特:「台灣硬體公司有趣的是,他們一向賺取非常少的毛利。台灣成功的祕訣是,你們發現如何便宜製造硬體。華碩幫我們做的七吋平板電腦,售價好像只有一九九美元,這怎麼賺錢?太神奇了。台灣需要多投資軟體。從硬體到軟體的轉移,影響深遠。軟體提供服務能賺更多錢、更多利潤。這是國家級的要務。一年前,我拜訪台灣,也強調過這一點。」
是的。似乎外面的人都非常了解台灣目前的處境,曾經有學員問到:「難道公司高層都不知道產品要創新才有競爭優勢嗎?」筆者通常會以買股票基金為例來回答:「台灣人買股票喜歡問明牌、炒短線,短期獲利了結,至於該公司的績效及未來成長性,似乎都不想花時間做功課去研究;就連長期投資的基金產品也是抱著快速獲利的心態來面對,更別說去深入了解產業趨勢及發展變化…這樣的投資心態能夠賺大錢嗎?」不過,奇怪的是,如果你去問這些老板們「產品想不想創新、要不要創新…」,相信回答肯定是「Yes」。
不過說到「創新」,最主要還是得靠人才,但近年來台灣年輕人多想進入公家機關或學術界,投身產業的人越來越少,更遑論「創業」。而在大學或實驗室服務的學者即使有了創新構想,也沒有將其構想商業化。現在的年輕人害怕失敗,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失敗。
人才流失更是台灣一大隱憂。中國大陸十年來大學生增加三倍,導致大學教授奇缺,具有科技或其他專業背景的台灣學者因此紛紛被挖角到對岸。而台灣大學畢業生相對薪資低甚至滑落,也難留住人才。
另一妨礙台灣電子業創新的大障礙,可能來自產業本身對保密的執著。為了從蘋果這類大客戶爭取訂單,台灣電子企業習慣針對每一客戶設置一套專屬人馬,彼此之間禁止交流,以免洩漏客戶機密,但這種保密措施也使台灣人很難從對手學到新東西。
當問到台灣的創業家要如何才能成功?Google董事長施密特是這樣回答的:「首先,創業家現在是空前的重要,新創事業是世界上所有問題的解答,因為大企業很難有新的思惟。像Google、蘋果、微軟,都是創業改變世界的案例。」
對產品經理來說,將新點子從無到有具體產品之過程,就是一個新創事業的雛型。對於企業高層及老板們,若只是將「產品創新」當成口號一般的宣誓作用,那麼「創新」兩字將成為「曇花一現」,終究無法「號角響起」。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