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次食品安全的重大事件,如:毒澱粉、食用油…等,都讓國家付出了慘痛的社會成本與代價。這些事件可能都不是第一次發生,但每個人都期望「它」是最後一次。雖是如此,在每次撻伐聲中,政府、廠商及相關權責單位是否有認真檢討:「究竟問題出在哪個環節?要如何才能避免問題再次發生?」。遺憾的是,我們多半看到:各單位相互推諉、互踢皮球…時間一久,大家就淡忘了。
很多人可能都很厭惡公司流程、表格一堆…常覺得某某部門或是某某人是在刻意刁難。例如:請假一天要直屬主管簽核、三天可能要簽到總字輩主管(還得寫理由…),申請經費更是繁瑣(發票、單據、票根…得保留齊全,不能亂掰),稍有不慎,馬上退回重填。筆者曾經也覺得公司的程序實在擾人,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於是乎員工就會有些變通的情事發生…有一次,公司客服接到客戶投訴電話,內容是他們所購買的商品出了問題,無法正常使用,因此委託負責業務同仁代為送修,至今已過了半年,至今尚未收到維修後的產品…由於該員工早些時候因為表現不佳已經自動請辭,筆者當時正是負責該部門的主管,理當去了解原因。經過與客戶詳談後發現到其中疑點甚多:其一是客戶是將產品拿給業務去維修,但卻沒有簽收單據?其二是如果該業務同仁送修產品,為何系統查詢不到此紀錄呢?再來是為何事隔將近半年,客戶才來追溯呢?
為了釐清案件,筆者嘗試與該名離職員工聯繫,沒想到就碰到冷言相對:「這事我記不得了…況且我也已經離職了…」,「既然你沒法說明詳細情況,那我只能請公司寄存證信函給你囉…」筆者如此回應,此話一出果然奏效,「嗯…我想起來了,是有這件事,東西還在我這裡,我明天拿回去公司…」。 雖然客戶的東西最後是拿回來了,但是公司也賠了部份聲譽(客戶覺得公司的業務不可靠)及金錢(更換新品給客戶表示歉意)。
過去在筆者任職的公司裡,也曾發生過多次重大疏失,導致公司蒙受損失、深受其害。經過內部檢討,都是在某個環節中出了問題,簡單說就是兩種情況:
一是缺乏SOP(Standard Operation Procedure,標準作業程序);
二是SOP的某個環節因為時空背景變遷,或是法令變更…等導致程序需做修正。
依前例來看,筆者認為為確保雙方權益,有幾個地方的程序可以檢討,以免後續產生糾紛:
1.客戶若無法親身送修產品,而是將產品交給公司業務同仁代勞時,理當索取「xx公司yy產品服務明細表」等類似的紙本做為憑證。
2.雖是公司業務同仁代客戶送修,服務部門也應該要建立檔案資料,而不是私相收受。
3.公司的主管應該要定期抽訪客戶,除了滿意度調查之外,也要詢問客戶對所服務的同仁及公司產品是否有任何建議或反應,避免其中有重大情事因同仁刻意隱瞞,而導致公司受影響。
「人」,或許是重大疏忽事件中最關鍵的部分,但如果缺乏了SOP,筆者認為十之八九就只能SOS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