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站
網路科技的發達,加上熱血前輩們的教學貢獻,讓筆者終於有機會將自己過去講過的話、做過的事以及生活體驗訴諸於文字、影音呈現。
「學習沒有捷徑,每一天都能吸取新知」。
2013年10月23日 星期三
「朝令夕改」好嗎?
「朝令夕改」原作「朝令暮改」。晁錯是西漢時的著名政治家,他曾提出不少對國家政策重要的建議,因此有「智囊」的美稱。漢文帝時,晁錯眼看當時農民與商人貧富懸殊,農民辛苦的耕種才得些許糧食,政府徵收糧食的時間卻沒有固定的時間和標準,常常早上的規定,到了晚上就改變了。農民們為了急於納稅,有存糧的只有被迫將糧食半價賣出,沒存糧的只得用加倍的利息向人借貸,或者賣掉田地房屋,甚至賣掉自己親生的兒孫來還債。商人趁著需用很急的時候,將積存的貨物賣掉,獲得暴利。這種情形嚴重的影響到當時的農業生產。所以晁錯向漢文帝上了一篇〈論貴粟疏〉,力陳農業是立國的根本,朝廷應當抬高糧食的價值,鼓勵人民從事耕種,並讓有錢的商人捐糧買爵。國家有了充足的存糧,賦稅就可減輕,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國家就會富強安樂。後來「朝令夕改」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用來比喻政令、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
「計畫趕不上變化、變化抵不上老闆的一通電話」,以往「朝令夕改」總被認為是一句負面的言詞,但是現在情形卻整個反轉了過來,即使曾經說過的話,只要環境一變化,發現不再適用時,就得趕緊修正,否則就會被淘汰。換句話說,能毫不猶豫地朝令夕改,已經是成為一個領導人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之一。但若主管的指令「朝令夕改」,可就不是一件容易令下屬接受的事。
不可否認,今日內外部環境的確瞬息萬變;主管在制定決策方向時,也常在資訊不足但時間緊迫下,做出且戰且走的機動決策;甚至,到了最後關頭,上頭突如其來地下一道特別命令或指示,逆轉決策方向或推翻過去的決議,更不是什麼新鮮的事(筆者的老板就更一步的說:「”朝令夕改”不稀奇,要能接受”朝令朝改”」)。
但若主管決策更迭的次數過於頻繁,可也得仔細自我琢磨琢磨,為何自己對於趨勢的判斷老是失準?為何常無法取得關鍵的決策資訊?為何高階主管總是和自己唱反調?
「朝令夕改」可能暴露出主管的決策問題,包含對趨勢研究不深入、規劃考量不周詳、忽略或低估決策改變的資源虛耗、好大喜功搶時效、自傲自滿而專斷獨行、優柔寡斷故意見反覆、沒有擔當而隨人起舞、決策視野高度不足等。
或者,只是單純地因為主管記性實在太差,老忘了自己曾經做了什麼決策,以及當初決策時的主要考量因素,才會一變再變。
那麼,要如何面對「朝令夕改」呢?筆者的建議是:面對管理階層的命令、主張或意見反覆無常,團隊成員只好以不變應萬變,放慢腳步來因應主管的善變。切莫以消極的態度(等老板想清楚後再說)來應對,相對的,老闆們在下達命令之前, 更應該思考縝密,將何以決策變更的原因給一套官方說法,並加以說服員工才是。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