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站

網路科技的發達,加上熱血前輩們的教學貢獻,讓筆者終於有機會將自己過去講過的話、做過的事以及生活體驗訴諸於文字、影音呈現。

學習沒有捷徑,每一天都能吸取新知」。

2015年1月20日 星期二

產品經理如何避免將自己的需求當成消費者的需求


「公司的產品是如何生成的?產品的規格又是誰負責制定?」

每當在課程當中與學員對話,十之八九的回答都是由『老板』決定,也就是業界俗稱的『大PM』。過去筆者在工作當中也經常與這些所謂的『資深』產品經理交手過,結果當然是碰了一鼻子灰。

這類型的產品經理,通常溝通能力比較強(有過往的做產品的經驗),也比較強勢(資深成員或是老板)。當他們看不到市場前景、找不到目標客群時,生死存亡關鍵又碰到競爭對手頻頻出招之際,就會非常容易開出一些「詭異」的產品需求。之所以稱為「詭異」,就表示可能不合乎常理、違反市場遊戲規則…等。至於這些所謂的「需求」能否代表目標客群的需求?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畢竟他們始終堅信:「自己就是目標客群的一員」所以「只要是我的需求,那肯定也是消費者所要的功能。」

筆者過去就曾碰過一位公司的高層,公司的大小產品,他總會參上一腳,提出各式各樣嚴峻的「消費者需求」,產品經裡碰到他都只有被數落的份,在產品會議上更是毫不客氣地大肆批評,筆者以為,一個產品有如此嚴格的「把關者」,其實是好事一樁,重點就在其「心態」:是要讓產品有機會往下個流程邁進還是直接砍掉呢?還是為反對而反對呢?其實在台灣的產品經理已經夠委屈了,不僅有責無權,有時還真像雜役工。這樣的產品已經先天不良(如:缺乏對消費者的了解)加上後天又失調(如:將自己的需求當成消費者的需求),相信產品要成功的機率實在事難上加難。

還有一種情況是:很多公司強調要重視資料,但此舉也很容易讓產品經理忽略掉客戶,因為自己天天看資料,久而久之就以為自己已經了解客戶需求,於是就把自己取代了客戶。筆者過去曾經和客戶的產品經理分享,要把客戶當人看,不要當成資料看。資料很重要,但資料卻很容易掩蓋使用者人性化的需求。

筆者以為:產品經理應該要學會傾聽不同觀點,多和那些敢於批評自己觀點的人(如:利害關係人)溝通。無論是所負責產品的規模大小、b2b or b2c…,一定要push自己去瞭解消費者真正的需求和感受,最好是能夠站在第一線直接與消費者面對面溝通、閒聊,相信一定能發現一些和之前想法不一樣的結果。

愈是資深或是有經驗的產品經理,更應該要隨時提醒自己:自己所想的產品需求究竟是自己想要的還是消費者真正所需的功能?任何產品都必須要先做好市場研究的工作,洞察消費者需求,進而提出目標客群的價值主張,才能讓消費者願意掏出錢來購賣產品的價值。

2015年1月14日 星期三

安索夫矩陣(Ansoff Matrix)如何應用於企業與個人


安索夫矩陣(Ansoff Matrix)是由「策略管理之父」伊格爾‧安索夫(H. Igor Ansoff)在其1965年的經典著作《企業策略》(Corporate Strategy)中提出,是一2X2的矩陣,以產品和市場作為兩大基本面向,橫軸為「新/現有產品」,縱軸為「新/現有市場」,劃分出4種產品/市場組合(產品延伸、產品多樣化經營、市場滲透、市場開發)和相對應的營銷策略,用來分析不同產品在不同市場的發展政策,是應用最廣泛的營銷分析工具之一。企業可從中選擇不同的策略來達成增加收入的目標。

安索夫矩陣的目的在於協助企業規畫及選擇其產品與市場的成長策略。以企業的既有產品/新產品;既有市場/新市場區分,分別適用4種成長策略:市場滲透(Market Penetration)、市場開發(Market Development)、產品開發(Product Development)、多角化多樣化經營(Diversification)。茲分別說明如下:

1、市場滲透(Market Penetration)

以現有的產品面對現有的顧客,以其目前的產品市場組合為發展焦點,力求增大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採取市場滲透的策略,藉由促銷或是提升服務品質等等方式來說服消費者改用不同品牌的產品,或是說服消費者改變使用習慣、增加購買量。 

2、市場開發(Market Development)

提供現有產品開拓新市場,企業必須在不同的市場上找到具有相同產品需求的使用者顧客,其中往往產品定位和銷售方法會有所調整,但產品本身的核心技術則不必改變。 

3、產品開發(Product Development)

推出新產品給現有顧客,採取產品延伸的策略,利用現有的顧客關係來借力使力。通常是以擴大現有產品的深度和廣度,推出新一代或是相關的產品給現有的顧客,提高該廠商在消費者荷包中的占有率。 

4、多樣化經營(Diversification)

提供新產品給新市場,此處由於企業的既有專業知識能力可能派不上用場,因此是最冒險的多樣化策略。其中成功的企業多半能在銷售、通路或產品技術等know-how上取得某種綜效(Synergy),否則多樣化的失敗機率很高。

此外,安索夫矩陣也可應用於個人職涯規劃。首先,將橫軸定義為「技能」,縱軸為「產業」,劃分出4種技能/產業組合:專業開發(Expert Development)、轉換產業(Industry Transfer)、技能開發(Skill Development)、再訓練(Retraining)。茲分別說明如下:

1、專業開發(Expert Development)

對個人來說,以現有的技能面對現有的產業,勢必得提升自己在該領域的專業度,方能勝出。例如:事務型的秘書,可能是公司面臨人事精簡時的裁撤對象,如果能夠強化語言及銷售技巧,就能協助公司扮演接待國外客戶或是inside sales的角色,不再只是接聽電話、安排行成的秘書,更能凸顯出其專業性。

2、轉換產業(Industry Transfer)

對個人來說,以現有的技能面對新的產業,最好的方式就是轉換產業。例如:一個原本服務於代工產業的會計經理,能夠以既有的技能來挑戰新興網路相關產業。

3、技能開發(Skill Development)

對個人來說,以新的技能面對現有的產業,就是要強化既有既能,例如:新興網路相關產業所需要的員工特質,更多是屬於負有創意、跳脫框架的思維。 

4、再訓練(Retraining)

對個人來說,以新的技能面對新的產業,例如:新事業發展、商業模式創新…等,由於一切渾沌未明,公司上下勢必得重新接受相關的教育訓練。

2015年1月9日 星期五

如何成為有企圖心的產品經理 ?


新產品要能成功,產品經理對於該產品是否保有熱情絕對是關鍵所在。除此之外,筆者還觀察到,愈是企圖心強烈的產品經理,其產品成功的機率也愈高,那麼,要如何成為有企圖心的產品經理?筆者有以下五點建議:

1. 遠離舒適圈 

新產品開發的過程就如同創業一般,必須要能「無中生有」。這是筆者對產品經理工作的定義。然而許多產品經理只想守成,只要圈地自限,原因就在於環境熟悉。這樣是很難有大作為的!筆者過去就選擇自家房間來做為創業基地,以為如此就能省卻一筆初期的投資,殊不知,其實人都有惰性,久而久之,創業的火花終將灰燼。因此,對於有企圖心的產品經理來說,唯有走出舒適圈,才能真正迎接挑戰。

2. 關注產品策略 

過去老板不時在會議間詢問各產品線的PM,徵求是否有人願意擔任新產品開發的Owner?這時會看到多數PM是左顧右盼,有的是低頭沉思…此時筆者都是率先舉手,自動請纓。這其中的風險在於:萬一失敗了,可能位子不保,績效獎金也飛了,倒不如將現有產品顧好才是對的。相信這也是多數PM不敢貿然行動的主因。不過,換個角度想,既然公司願意投入該項新產品開發,那也就表示,公司看到了未來的市場前景,能否成功?就要看是否能找到適合的產品經理。筆者最多的時候手上有七個新產品專案在執行,雖然說不是每個都成功如期上市,但期間所碰到的各式各樣狀況,著實讓筆者在之後的產品歷練上成長不少。

3. 銷售附加價值 

「別人能做到好的事,你把它做好,那僅是例行公事;別人做不好的事,你把它做好,那就是附加價值」筆者通常會用這句話來鼓勵身邊朋友能勇於挑戰有難度的工作。要成為有企圖心的產品經理,自然要有過人的膽識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是同樣的付出,相信老板及利害關係人會將更多的關注投射在具有附加價值的人身上。
。 

4. 專注客戶服務 

一般來說客戶服務可以分為「維繫老客戶」與「開發新客戶」。對於有企圖心的產品經理來說,要將產品規劃做好,在「開發新客戶」上,就必須要能做到「傾聽顧客聲音(Voice-of-the-customer)」,唯有去了解顧客究竟需要或想要的是啥?方能開發出其真正願意掏錢購買的產品;在「維繫老客戶」上,則要定期做到「客戶訪談(Customer Site Visit)」,因為根據80/20法則:80%的業績是由20%的客戶所產生的。 

5. 團隊執行能力 

 說了再多再完美,如果未能被執行,那終究是失敗。筆者觀察過許多紙上談兵的產品經理,說得一口好產品,真正遇到狀況,馬上手足無措。對於有企圖心的產品經理來說,新產品開發是所有人的事,團隊的執行能力,除了考驗產品經理的領導力之外,更攸關新產品是否能成功上市。

2015年1月2日 星期五

2014大陸教育重大改革回顧


過去一年大陸教育出現哪些重大改革與變化呢 ? 

1. 本科轉型再提速

大陸目前約有2500所大學,技職類學校被歸為「專科」,價值不如可以拿到學士學位的「本科」高。問題是,大學生畢業往往無法符合產業需求,造成學用落差。2014年3月,大陸教育部宣布600多所地方大學將轉型為應用技術型學校,且未來技職類大學可能會另闢入學考。

此番教育改革與大陸產業結構息息相關。大陸一直缺乏現代職業教育體系,近年來大陸經濟高速成長,愈來愈需要「工程師以下、工人以上」的高階工人;技職教育改革可符合產業需求,並緩解大學生失業問題。

2. 留學回國潮再現

台灣愁沒人出國留學,大陸卻愁出國者不回來。不過情勢轉變了:2000年大陸3.9萬人留學,僅9121人回國;2013年大陸41.39萬人留學,回國人數卻飆升到35.35萬人,留學「淨輸出」僅6萬。

大陸正迎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回國潮」,截至2012年底大陸留學人數累計達264萬人,留學回國人數累計達109萬人。
為何海外待不住?一方面歐美縮緊海外移民就業政策,另一方面也是大陸企業開始重視海歸人才。不過若只是出國混文憑,回國也很可能只拿幾千元人民幣月薪。

3. 就近入學政策落地

2014年戶籍制度改革牽動教育資源再分配,國中小學生可就近入學。過去鄉村及外省市農民工子女只能當大城市的黑戶學生;新政策實施後,農民工子女可就近在所在地學校入學。就近入學政策也部分舒緩「擇校熱」,一改過去塞紅包走後門陋習。

4. 教師輪崗常態化

大陸教育部規定,以縣為單位,城鎮優秀教師每年要有1成到2成輪派到該縣鄉村學校;另外城鎮校長當了2任的,也要輪派到鄉村學校。該政策能有效減少師資城鄉差異,2014年啟動,預計2018年完成。

5. 傳統文化進教材

2014年11月大陸推出首套幼稚園傳統文化實驗教材,內容包括讀《弟子規》、《三字經》等經典及認漢字,也就是繁體字;小學和國中增加古詩詞、書法、楹聯等課程。2014年大陸從領導人到民眾、從幼稚園到國中都吹起「國學熱」。

以上內容出自<旺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