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站
網路科技的發達,加上熱血前輩們的教學貢獻,讓筆者終於有機會將自己過去講過的話、做過的事以及生活體驗訴諸於文字、影音呈現。
「學習沒有捷徑,每一天都能吸取新知」。
2013年10月6日 星期日
淺談企業之「破窗效應」
「窗戶破了怎辦呢?」多數人的直覺反應應該是「即刻找人來修理」,但如果放任不理會是怎樣的結果呢?遭小偷、蚊蟲異物飛入、冷風長驅直入…等。美國史丹佛大學心理學家菲利普•辛巴度(Philip Zimbardo)教授於1969年進行了一項實驗,他找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把其中的一輛停在加州Palo Alto的中產階級社區,而另一輛停在相對雜亂的紐約Bronx區。停在Bronx的那輛,他把車牌摘掉,把天窗打開,結果當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Palo Alto的那一輛,一個星期也無人理睬。後來,辛巴度用錘子把那輛車的玻璃敲了個大洞。結果呢,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它就不見了。以這項實驗為基礎,政治學家威爾森(James Wilson)和犯罪學家凱琳(George Kelling)於1982年提出了一個“破窗效應”( Broken Window Effect)理論,他們認為:如果有人打壞了一幢建築物的窗戶玻璃,而這扇窗戶又得不到及時的維修,別人就可能受到某些示範性的縱容去打爛更多的窗戶。久而久之,這些破窗戶就給人造成一種無序的感覺,結果在這種公眾麻木不仁的氛圍中,犯罪就會滋生、繁榮。這樣的情況如果發生在企業裡時要如何面對及處理呢?
【案例一】:Alex是某家跨國企業之部門主管,也是筆者過去的同事,他的工作勤奮努力,戰功彪炳,底下的團隊有二十多位員工,是公司亟欲培養的明日之星。雖是如此,Alex卻常與筆者談到:公司在某些決策上的做法讓他不敢苟同,曾有幾次向他的直屬主管表達倦勤之意…。當時,他的主管總是以服從最高領導的原則來藉此打消其辭意,幾個月後,Alex正式提出辭呈,表明將自行創業(迴避競業條款),經過長官們的勸說,還是無法打動Alex的辭意,終究離開公司創業去了…。之後,奇怪的事陸續發生了,接下來的每兩三天,其團隊的成員就有人提出辭呈,其內容還挺特別的:家裡長輩生病需要有人照料、小孩不適應保母、準備至中國大陸發展…反而是另謀他職、健康因素(兩大常見離職原因)完全沒見到。原本的團隊走了將近三分之二,逼得老板找筆者去救火…。經過一番整頓後(細節就不贅述了),情況才漸漸穩定,但已不如當時Alex在時的盛況了。各位會問:這些離開的人究竟去哪兒呢?沒錯,他們很有默契的都去了Alex的公司。筆者以為:如果當時Alex的主管能及時發現問題核心,並且對症下藥的話,相信問題應當不會如此嚴重才是。
【案例二】:周董是筆者的工作夥伴,經營一家軟體設計公司將近二十年,從核心員工四人到目前成長至六、七十人,規模不算小。近幾年,周董經常為了幾位核心員工傷透腦筋,原來是其中有一位老員工A君經常遲到早退,有時在辦公室突然失蹤找不到人,重要會議及工作事項也因此產生延誤,其他老員工也似乎有樣學樣開始散漫起來…。公司內部逐漸產生耳語,甚至於基層員工未完成的工作事項也推說是因為A君等幾位資深員工沒有告知或是交辦。周董曾經數次跟幾位核心夥伴交換意見,但似乎不見成效,且已影響到公司經營績效。眼見事態嚴重,某次與周董閒聊此事時,筆者當下就大膽的建議周董:「請A君離開公司…,除非您有更好的解決方式,此問題如果不趁早處理,相信會日益嚴重,影響團隊士氣及公司績效。」。人事命令公布的當天,公司同仁震驚不已,心想:「老板開始殺雞儆猴,玩真的了…」,幾個月後,周董開始有了笑容,公司業務不僅大幅改善提升,團隊士氣更加融洽,目前正往股票上櫃而努力。
從「破窗效應」中,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個道理: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資訊,這種資訊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展,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不聞不問、熟視無睹、反應遲鈍或糾正不力,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玻璃”,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誠如劉備所言:「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